汉代丝绸贸易路线考察.docxVIP

汉代丝绸贸易路线考察.docx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代丝绸贸易路线考察

引言

站在西安未央宫遗址的夯土台基上,风里还能隐约传来两千年前的驼铃声。那些载着绫罗绸缎的商队,从长安西市出发,沿着黄河的支流北上,再转向河西走廊的荒漠,最终消失在帕米尔高原的雪线之外。这不是想象中的画面,而是真实发生在汉代的历史场景。丝绸,这种由中国先民驯化野蚕、抽丝剥茧而成的神奇织物,在汉代完成了从”衣被天下”到”连通世界”的蜕变。本文将沿着古人的足迹,从贸易路线的形成背景、具体走向、关键节点到历史影响,展开一场跨越两千年的考察。

一、汉代丝绸贸易路线的形成背景:从”桑麻之业”到”凿空西域”

(一)技术基础:丝织业的鼎盛发展

汉代丝织业的繁荣,是贸易路线形成的物质前提。《盐铁论》中”齐陶之缣,蜀汉之布”的记载,折射出当时丝织业的地域分工。山东临淄的”三服官”(为皇室制作春、夏、冬三季服饰的官营作坊)、四川成都的”锦官城”,都是闻名全国的丝织中心。考古发现的实物更令人惊叹: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重量仅49克,薄如蝉翼却经纬分明;新疆民丰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用绛、白、黄、绿四色经线提花,图案融合云气纹、星纹与瑞兽,证明汉代已掌握复杂的提花技术。

除了官营作坊,民间丝织业也蓬勃发展。《汉书·食货志》记载”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可见家庭纺织是小农经济的重要补充。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铜染炉,炉内残留的红色染料,正是民间作坊使用茜草、紫草染丝的实证。当丝织品从”仅供贵族”变为”可易千金”的商品,贸易需求便如潮水般涌来。

(二)政治动因:从”和亲纳贡”到”凿空西域”

汉初的丝绸贸易还带着浓重的政治色彩。面对匈奴的威胁,刘邦采纳娄敬建议,“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史记·匈奴列传》)。这种”和亲纳贡”虽属无奈,却意外打开了丝绸北传的通道。1940年在蒙古诺音乌拉匈奴贵族墓中,出土了大量汉代云气纹锦、绫、罗,正是这一时期的见证。

真正改变贸易格局的,是汉武帝的”凿空”之举。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带着百余人从长安出发,历经十三年磨难,终于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直接联系。《史记·大宛列传》记录了他的见闻:大宛”其地皆无丝漆”,康居”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这些信息让汉武帝意识到,丝绸不仅是”柔远人”的礼物,更是”通有无”的硬通货。元狩四年(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随行的副使最远抵达安息(今伊朗),“安息王令将二万骑迎于东界”,丝绸贸易由此从民间自发走向官方推动。

(三)经济需求:从”以物易物”到”货币流通”

汉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催生了对异域商品的渴望。《西京杂记》中记载,汉武帝的宠妃赵飞燕收到的贺礼里,有”鸳鸯襦”“金错绣裆”等丝织品,可见贵族对丝绸的需求已从实用转向炫耀。而普通百姓虽穿不起锦缎,却通过”调丝织帛”参与到产业链中——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出土的简牍显示,农户每年需向官府缴纳”户赋”,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丝织品。

当丝绸成为”可易牛马”的等价物,贸易媒介也发生了变化。居延汉简中记载,“出广汉八稯布十九匹八寸大半寸,直四千三百廿”,说明丝绸本身已具备货币功能。同时,中原的五铢钱随着商队流入西域,新疆楼兰遗址出土的汉五铢钱与贵霜帝国的金币同窖共存,印证了《后汉书·西域传》中”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的贸易盛况。

二、汉代丝绸贸易路线的具体走向:陆上为主,海陆并行

(一)陆上丝绸之路:从长安到罗马的”黄金走廊”

东段:关中平原至河西走廊

起点长安(今西安)的西市,是当时最大的丝绸交易市场。《三辅黄图》记载,西市”六市在道西”,其中”绢市”“锦市”专门经营丝织品。商队从西市出发,沿渭河北岸西行,经咸阳(秦故都)、陈仓(今宝鸡)进入陇山。陇山隘口”大震关”是重要关防,《后汉书·郡国志》载”陇坻之隘,隔阂华戎”,商队需在此查验文书、缴纳关税。

过陇山后进入陇西郡(今甘肃临洮),这里是中原农耕文明与西北游牧文明的过渡带。《汉书·地理志》说”陇西俗杂羌戎”,商队在此可补充马匹、雇佣熟悉地形的”译长”(翻译兼向导)。继续北行至金城(今兰州),黄河在此折向东北,商队需渡黄河(当时称”河津”),渡口”金城津”是兵家必争之地,汉宣帝时赵充国曾在此驻军屯田,保障商路安全。

出金城后进入河西走廊,这是一段长达千余里的狭长通道。从武威(汉称姑臧)、张掖(汉称甘州)、酒泉(汉称肃州)到敦煌,四郡如明珠串连。武威出土的汉简记载,“姑臧市月行四会”,每月四次集市,丝绸是最抢手的商品;张掖的”删丹马”(良马)与丝绸交换,成为商队的重要补给;酒泉的”福禄县”因”城下有金泉,其味如酒”得名,商队在此休整时,常以丝绸换酒,《居延汉简》中”出帛一匹,买酒一石”的记录,便是生动注脚。

中段:河西走廊至葱岭

敦煌是河西走廊的终点,也是西域的门户。城南的阳关、城

文档评论(0)

甜甜微笑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计算机二级持证人

好好学习

领域认证 该用户于2025年09月06日上传了计算机二级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