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苏轼散文赤壁赋的特点.docx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述苏轼散文赤壁赋的特点

【篇一:简述苏轼散文赤壁赋的特点】

简述苏轼散文赋作的散体特征。

赋是中国文学史上产生较早而绵延久远的文学形式,它肇始于屈原、宋玉,兴盛于汉魏,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嬗变过程中,经历了由辞赋向散文赋发展的阶段。在向散文赋的演进过程中,苏轼在吸收前人创作经验的同时,用写散文的手法写赋,完成了由辞赋向散文赋的转变,使赋体文学呈现出新格局和新面目。苏轼赋的散体特征是:

首先,散句增多。《赤壁赋》共93句,散句约50句;《后赤壁赋》共68句,散句多达56句。这些赋里,句式参差,少则一字二字,多则十一二字,这在辞赋中绝难找到,即使在唐人散体赋中也属罕见。散句的大量切人,不仅打破了整齐的句式,松活了板重的句式结构.而且动摇了辞赋的语言根基。散句的增多,由量变到质变,形成了赋体以散句为主的语言新格局,使赋更便于状物抒情、叙事言理,充分显示出了散体的优势。

其次.句式多变。苏轼的散文赋在句法上摆脱了辞赋的格套,因而在句型建构方面获得了适应表达内容的充分自由,不仅词序变换自由,且可用若干单句排列组合,大大增强了句子的弹性,比起五言加助词的辞赋和以四六言为主的骈赋灵活自如得多。唯其以散句为主,故便于自如地驾驭各种句式,对陈述、感叹、疑问和反问、排比、对偶等多种句式及句间的承转变换灵活地掌握。如《秋阳赋》句式参差,二二五六七八九言兼用,陈述、感叹、问句、排比、对偶转换灵活。苏轼的散文赋,运用多变的句式、错综的句型,自如转换,变拘谨为活泼,且“随物赋形”,不拘一格,恰到好处地阐发了义理。

再次,笔法自如。无论叙事言理、咏物抒怀、吊古记游的苏赋,都不主故常,不落窠臼。为适应表情达意的需要,苏赋笔法多样而能和谐统一。《赤壁赋》熔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后赤壁赋》于叙事、写景中抒情言理,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苏赋笔法多变,转换自如,纯是散文写法。正因为灵活自如地运用了散文笔法,变单调为丰赡,才显示出散文赋的崭新面目,结构手法和轻灵跳脱的笔致,突破了辞赋的程式,应视之为散文手法在赋体文学领域中创造性的运用。

以散句为主、多变的句式句法、灵活多样的笔法和结构手段,加上题材的广泛。不拘一格的形式,而又都围绕着一条明显的线索,紧扣题义而“随物赋形”真正做到了形散神聚,是构成苏轼散文赋的文体特征。

【篇二:简述苏轼散文赤壁赋的特点】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但是苏轼的文道观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独特性。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如“精金美玉,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认为那样会造成文坛“弥望皆黄茅白苇”般的荒芜。

正是在这种独特的文学思想指导下,苏轼的散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苏轼确实具有极高的表现力,在他笔下几乎没有不能表现的客观事物或内心情思。苏文的风格则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如,像行云流水一样的自然、畅达。韩愈的古文依靠雄辩和布局、蓄势等手段来取得气势的雄放,而苏文却依靠挥洒如意、思绪泉涌的方式达到了同样的目的。苏文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正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

苏轼中国写议论文。他早年写的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如《贾谊论》责备贾谊不知结交大臣以图见信于朝廷,《范增论》提出范增应为义帝诛杀项羽。但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如《留侯论》谓圯上老人是秦时的隐君子,折辱张良是为了培育其坚忍之性;《平王论》批评周平王避寇迁都之失策,见解新颖而深刻,富有启发性。这些史论在写作上善于随机生发,翻空出奇,表现出高度的论说技巧,成为当时士子参加科场考试的范文,所以流传极广。苏轼早年的政论文也有类似的风格特点,但随着阅历的加深,纵横家的习气遂逐渐减弱,例如元祐以后所写的一些奏议,内容上有的放矢,言词则剀切沉着,接近于贾谊、陆贽的文风。

史论和政论虽然表现出苏轼非凡的才华,但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更能体现苏轼的文学成就。这些文章同样善于翻新出奇,但

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于是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起洞箫,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怨怼有如倾慕,既象啜泣也象低诉,余音在江上回荡,丝丝缕缕缭绕

文档评论(0)

182****661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