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试卷《第一章第13节+出血热》
一、出血热概述
出血热是一组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特征。根据病原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有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出血热、埃博拉出血热等。这些出血热在致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方面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一定差异。
(一)病原学
1.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为负链RNA病毒。根据抗原性及基因结构的不同,汉坦病毒可分为至少20个以上的血清型,其中与人类疾病关系密切的有汉滩病毒、汉城病毒、普马拉病毒和辛诺柏病毒等。不同血清型病毒的毒力及所致疾病的临床表现有所差异。
2.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根据抗原性的不同,可分为4个血清型(DENV1、DENV2、DENV3、DENV4)。各型之间抗原性有交叉,感染一种血清型后对其他血清型仅有短暂的交叉免疫,随后可发生二次感染,二次感染时发生登革出血热的风险增加。
3.埃博拉病毒:属于丝状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为单股负链RNA病毒。已知有5种亚型,即扎伊尔型、苏丹型、塔伊森林型、本迪布焦型和莱斯顿型。其中扎伊尔型毒力最强,可导致严重的出血热,病死率较高。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是啮齿类动物,如黑线姬鼠、褐家鼠等。病毒可在鼠体内增殖,并随鼠的唾液、尿液、粪便等排出体外,污染环境。
登革热的主要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患者在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内具有传染性,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
埃博拉出血热的自然宿主可能是果蝠,患者是重要的传染源。病毒可通过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排出,接触这些物质容易导致感染。
2.传播途径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接触传播、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吸入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空气可经呼吸道感染;进食被鼠类污染的食物可经消化道感染;皮肤黏膜破损处接触带病毒的鼠类排泄物或血液等可经接触感染;孕妇感染后可经胎盘将病毒传给胎儿。
登革热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当蚊子叮咬感染登革病毒的患者或隐性感染者后,病毒在蚊子体内增殖,再叮咬其他人时,可将病毒传播给新的宿主。
埃博拉出血热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包括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传播。此外,在处理患者尸体过程中也容易发生感染。
3.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流行性出血热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人群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对异型病毒的免疫力短暂。
人群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具体情况尚不完全清楚。
(三)发病机制
1.流行性出血热
病毒感染人体后,可直接侵犯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引起组织水肿、出血等病理改变。
病毒感染还可诱发机体的免疫反应,产生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小血管、肾小球基底膜等部位,激活补体系统,导致免疫损伤,进一步加重血管和肾脏的损害。
此外,病毒感染还可引起神经内分泌调节紊乱,导致血压下降、休克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2.登革热
登革病毒感染单核巨噬细胞后,在细胞内大量增殖,释放病毒血症。病毒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外渗。
二次感染不同血清型登革病毒时,机体产生的异型抗体与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可激活补体系统,增强单核巨噬细胞对病毒的吞噬作用,同时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引起炎症反应和血管通透性进一步增加,导致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的发生。
3.埃博拉出血热
埃博拉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感染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免疫细胞,在这些细胞内大量增殖,然后释放到血液中,引起病毒血症。
病毒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凝血功能障碍。同时,病毒还可激活免疫系统,产生过度的免疫反应,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二、临床表现
(一)流行性出血热
典型的流行性出血热临床经过可分为五期:
1.发热期
起病急骤,发热是本期的主要表现,体温可高达3940℃,热型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一般持续37天。
除发热外,患者还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如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征),全身酸痛、乏力等。同时,可伴有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毛细血管损害征表现为颜面、颈部、胸部潮红(三红征),似醉酒貌。眼结膜、软腭和咽部充血,腋下、胸背部等部位可出现搔抓样或条索状出血点。
2.低血压休克期
一般在发热46天后,体温开始下降或热退后不久出现低血压或休克。此期持续时间短者数小时,长者可达6天以上,一般为13天。
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
专注于文案的个性定制,修改,润色等,本人已有15年相关工作经验,具有扎实的文案功底,可承接演讲稿、读后感、任务计划书、营销方案等多方面的 工作。欢迎大家咨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