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傲江湖”的武汉七校联盟.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笑傲江湖”的武汉七校联盟

“少年子弟江湖老,名山秀水出英豪。”江城多山,多数高校也依山而建。这其中,有七所教育部直属“双一流”大学,珞珈山的武汉大学、喻家山的华中科技大学、马房山的武汉理工大学、狮子山的华中农业大学、桂子山的华中师范大学、南望山的中国地质大学,再加上老校区在蛇山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这些院校各有各的绝活,地理位置又相近,惺惺相惜之下,遂于1999年成立七校联盟。在联盟中,七校拿出各自的本科特色优势专业,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所学校的课程,符合要求者可获得双学位。

虽然根据国家政策的相关要求,这种办学模式已于2019年暂停,但七校作为武汉高校的实力担当这一点并没有改变。下面,我们就带上地图,从最东边的喻家山开始,一起到各个山头看看这无限风光吧!

喻家山,关山口男子职业技术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简称“华科”)

观后感:喻家山森林氧吧,真·读书好去处!

华科三印象(@彭喆):华科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树多,大部分道路都能被树荫遮住,空气特别好。据说学校有一个规矩,那就是每砍一棵树,都须校长亲自签字批准。经年累月下来,校园绿化覆盖率已高达72%。

华科给我的第二印象是大,太大了!主校区的总面积就相当于6.3个天安门广场那么大。开始我常担心自己会迷路,后来发现,校园虽大却没有一条路是弯路,都是横平竖直的大道,在这里迷路的可能性很小。连道路也直来直去,追求效率,这不得不让我感慨:真不愧是盛产工科直男的强校啊!

华科给我的第三印象是,男生太多了!学校男女比例悬殊,曾经一度达到7∶1。工科直男们“只好”全心向学,开启学霸模式。所以这里生产了因不善于社交而创造微信的张小龙学长,为了自己能看球赛直播而创办PPLive(也就是现在的PPTV)的姚欣学长也就丝毫不奇怪了,就连备受女孩们喜欢的脸萌、赛尔号、摩尔庄园等,也都是有趣的华科男创造的。

另外要说的就是华科与华为的小八卦了。“华科是华为的娘家,华为是华科的东家”,你听过这句话吗?从创始团队到如今,华为每段历程的发展都有华科的影子。工号0002的创业元老级人物郑宝用,最年轻的副总裁李一男,三位轮值CEO中的郭平、孟晚舟,都是从华科校园走出的。据统计,截至2021年,华科已有超过10000名毕业生曾就职于华为,在职华为的华科毕业生数量在5700人左右。华为像是华科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华科的创业项目和人才有可施展的空间,有发光发热的机会。华科更像是华为的掘金地,在这里总会有华为未来战略发展的力量之一。

学在华科:华科的医科和工科非常强,不过很多人并不知道,华科的文科实力也相当能打,如新闻传播学类排名全国第三。华科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依托学校强大的理工背景,培养出来的学生很是适应数字媒体时代的需求。公共管理学院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上参照国际知名大学的标准和经验设置;外国语学院的日语系是中部地区最好的日语系,英语系拥有中部地区最好的師资,德语系则是后起之秀,发展相当不错;还有社会学院、法学院、人文学院也发展得越来越好。

特别提醒:想要混日子千万别报华科。在这里,如毕业时未修满规定学分,本科文凭就要转成专科文凭。这是真的。

南望山,南望山地质专修学校(中国地质大学,简称“地大”)

观后感:野外实践让身心更健康,就是有点费鞋

一个在1952年就懂得正确选择志愿的人(@殷鸿福):“新中国办起了惊天动地的事业,北京航空学院是惊天,北京地质学院是动地,你们就是动地的勇士。”殷鸿福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1952年首届开学典礼上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致辞时自己的怦然心动。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急需探明矿产资源家底。为了培养“摸清家底”的人才,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领衔成立筹备小组,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大学的地质系(科)合并组建了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

那一年秋天,殷鸿福中学毕业,成为第一批进入北京地质学院求学的大学生。1953年5月,读大一的他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题为《正确选择志愿,使我学习得好》的文章:“我以自己终身做一个地质工作者给祖国服务,感到幸福和自豪。”

“学习地质又苦又累,在当时是冷门专业,但我还是坚决选择学地质,因为国家建设急需啊。”一诺千金七十年。时间到了2022年,当年的年轻人,如今的中国科学院院士,1952年以来一直在中国地质大学求学、工作,先后倡导和开创了古生物地理学等一系列分支学科,提出了中国的地球生物学学科体系和发展战略的殷鸿福,说起往事,仿佛又回到那个激情澎湃的岁月。

现在,你愿意来到地大,成为殷鸿福院士的校友,做一个“唤醒祖国沉睡的高山,让它们献出无尽的宝藏”的地质人吗?

地大的底色:“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这就是传唱了七十年、永远激荡人心的校歌《勘

文档评论(0)

fdfdso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00020006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