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VIP

四川省德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PAGE页,共NUMPAGES页

四川省德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说明:

1.本试卷共10页,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2.本试卷满分150分,150分钟完卷。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宋元明清时期是古文复兴、骈文退居次要地位的时期。唐代中期,一部分文人对当时仍流行的骈文的华词丽藻甚为不满,认为它们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没有起到积极作用,从而提倡先秦两汉时代的古文,主张“文以载道”。唐宋两代,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人提倡古文,形成了浩大的声势,终于使古文改变了骈文在过去长时期统治文坛的局面。

唐宋古文继承了先秦两汉古文的优良传统,其语言形式比较自由,冲破了骈文的种种束缚,增强了散文的表现力,从而在记叙、议论、抒情和写景等方面都产生了许多名篇佳作。苏轼曾称誉韩愈的作品“文起八代之衰”(《潮州韩文公庙碑》),就是说韩愈的古文改变了八代骈文文风绮靡、气骨衰弱的局面。这里必须指出,唐宋古文家固然反对骈文,但对过去骈文中的不少文学因素也有所吸收和借鉴。魏晋南北朝散文长于抒情写景,开辟了散文题材的新领域,唐宋古文在这方面即加以继承和发展。唐宋古文中有一类称为“赠序”的文章,如韩愈的《送董邵南序》,着重表现和朋友分手时的离别之情,往往写得淋漓酣畅,感人至深。又如宋代古文中的一些杂记,像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放鹤亭记》《石钟山记》等,也吸取了魏晋南北朝骈文和散文的精髓,着重抒情写景,文采焕发。此外,对魏晋南北朝骈文在谋篇布局和精细的艺术表现技巧方面,唐宋古文也多所吸取。

唐宋时代,辞赋也出现了新面貌。唐宋古文家运用古文形式来写作辞赋,语言形式比较自由流动,产生了杜牧《阿房宫赋》,苏轼《赤壁赋》等著名篇章。研究者把唐宋以来这类自由流动的赋叫文赋。此外,唐代还有一种律赋用于科举考试,律赋运用格律严密的骈体文写法,故有此名,律赋形式过于拘束,表现力大受限制,缺乏佳作。

元代时间短促,散文成就不突出,而明清文学流派纷呈。

明代古文家颇多,前后七子主张“文必秦汉”导致文风艰涩拟古;唐宋派归有光取法唐宋古文,文风以平易见长;公安派标举“性灵说”,竟陵派追求幽峭风格,张岱《陶庵梦忆》等明朝晚期小品以闲适的笔调展现文人雅趣。

清代初期,以方苞、姚鼐为首的桐城派,沿袭明代唐宋派的轨迹,重视取法《史记》、唐宋八大家之文,强调文风雅洁,气格比较狭小。稍后出现的阳湖派、湘乡派都受桐城派的影响,但取径较宽,文风较为雄健。至鸦片战争前夕,龚自珍、魏源等文章内容多关心现实,成为近代散文的前驱。龚自珍的散文奇崛而富有特色。到清末民初,梁启超提倡流畅奔放的新文体,打破了传统古文的格局,使散文文风起了很大变化,他在中国文言散文史的末页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总的来说,唐宋明清时期,古文占主导地位,但骈文仍继续流行,只是势力较为削弱。唐代科举制度规定,士人应试写作的诗、赋、文都用骈体,政治界、社会上不少实用性文章,也运用骈体或多参骈句。唐代骈文名家、名篇产生不少,王勃的《滕王阁序》,便是其例。宋代科举考试改用散体文,欧阳修、苏轼等一些古文名家,又大力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从此散体文盛行,取代了过去骈体文的主导地位。唐中期到宋代的不少骈文词语比较清澄,不尚华丽,句调也较为疏朗,形成了骈文的新风貌。清代中后期,骈文复兴,名家辈出,阮元、阮氏著《文言说》等文,声称只讲求对偶、辞藻、声韵之类的骈体文,才是文章正宗。

纵观千年文变,文体革新在继承中得以突破,古文与骈文在对抗与交融中推动中国散文的发展:古文侧重思想表达与形式自由,骈文讲究声律对偶与辞藻经营,二者互补共生,共同构建起中国散文“文质彬彬”的美学传统。

(摘编自王运熙《中国古代散文鸟瞰》)

材料二:

历经千年凝练,古代散文形成了以《文选》骈俪传统与桐城派古文为典范的书写体系,其精微雅致的表达方式承载着深厚的文学积淀。然而随着社会语境的变迁,这种高度程式化的书面语言逐渐显露出弊端。中国文学发展至二十世纪初,面临着语言载体与审美范式的双重转型。

新文学倡导者敏锐捕捉到文言句法与白话口语的结构性断裂,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兴起,参与运动的一些人士大力提倡新文学和白话文,主张打倒旧文学和文言文。他们主张以鲜活的口语词汇重构文学语言肌理。胡适提出“有什么话说什么话”的白话文主张,本质上是对文学表达与生活经验同构性的追求。在这场语言本位的革新中,桐城派“义法”理论对文体的严格规范,被视作束缚思想自由表达的枷锁;《文选》传统崇尚的骈四俪六,则被批判为遮蔽真情实感的文字游戏。五四时期,一些提倡新文学和白话文的新文化运动参与者甚至喊出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hm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个人会员请填写与您文档内容相关的关键词作为昵称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