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讷河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VIP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讷河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雅俗之辩源远流长,并且广泛分布于诸多领域,造就不同的分支。从诗词格律的形成到叙事文学的兴盛,从白话文的倡导到先锋派的名噪一时,尽管雅俗之辩的导火索时常由文学或者艺术充当,但是,分歧往往会迅速扩展到亚文化乃至文化整体。

雅与俗分别拥有各自的美学起源,双方互为他者分庭抗礼,这种对立至少可以追溯至孔子。《论语》中的《卫灵公》与《阳货》分别记载两段著名的表述: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孔子推崇庄重肃穆的雅乐而贬抑放浪浮靡的曲调,这种审美趣味可以在他的诗学观念之中得到证实,譬如思无邪或者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儒家学说相信美学与世道人心存在特殊呼应,譬如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如此等等。因此,雅俗之辩的意义远远超出美学范畴而成为匡时济世的意识形态。

这或许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进入现代社会,雅与俗的不同根须伸入社会文化各个层面,产生种种隐秘的回响,并且与阶级、阶层等举足轻重的社会学范畴相互解释。各种新型历史主题的巨大动能,使得雅俗与这些概念形成各种程度的结合,制造声势浩大的文化交锋。因此,雅俗之辩至今风头不减,甚至历久弥新。

一些古代诗话词话曾经围绕俗字的运用展开小规模的争论,譬如杜甫诗歌之中的个字与吃字。不少批评家的分析表明,巧妙的俗字运用仍然可能形成佳句,重要的是去除俗意。薛雪的《一瓢诗话》说:人知作诗避俗句,去俗字,不知去俗意尤为要紧。单字作为一个要素,进入句子结构,其性质即为诗句所同化。俗字可为雅句,俗字也可为雅的。

(摘编自南帆《论雅俗之辩》)

材料二:

曾敏行《独醒杂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元祐间,山谷与东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山谷曰: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书。这个小故事,让我们感觉到当时人对于雅俗的敏感。不过,总体上看,在宋代趋于平民化的大环境之下,雅俗兼备、精致与俚俗互通,成为时代的突出特点。

文化方面兼通雅俗的风格,应该是受到中唐以来禅宗潜移默化的影响。禅宗强调持平常心,注重当下,强调佛法在世间,具有渗透性、普适性,所谓砍柴、担水无非是道。宋代新儒学的产生,实际上和禅宗的影响有非常直接的关联。正是在和佛教学说、道教学说相互碰撞、相互冲突,一方面相互排斥,另一方面又相互吸纳的这样一个过程里面,新儒学才真正成长起来。我们看到像《景德传灯录》这样的佛学著作会说:解道者,行住坐卧无非是道;悟法者,纵横自在无非是法。北宋的理学家二程则说: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当时这些人物从理念上觉得天地之间无非是道,行、住、坐、卧,纵横自在都是道,万事万物皆有理。这也像《宋史·道学传》里说的,天地之间、盈虚消息之间,无一民一物不被是道之泽。这个道是渗透在民间日常生活里面、日用而不知的。也就是说,新儒学的影响渗透到方方面面,宋代士人的日常生活,包括日常的游从方式和他们心目中的理念是交互融通的。

这些意识渗透在宋代士人的生活之中。正如扬之水先生所说,在政治生活之外,属于士人的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形象日益鲜明,内容愈益丰富而具体。宋人从本来属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提炼出高雅的情趣,并且因此为后世奠定了风雅的基调。在当时,风雅处处是平常,生活俗事、民间俗语,都可能有其雅致趣味,都可以入画入诗。苏轼说:诗须要有为而后作,用事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黄庭坚也称: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百战百胜,如孙吴之兵。王安石回忆往事,于平淡中感怀世间沧桑: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杨万里也曾写: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这些篇什以高雅的立意、简朴的语言、习见的俗语,表达出对于哲理的深邃思考。

雅俗相通,诗、书、画也都相通。苏轼曾经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我们讲宋代的艺术、美学,今天真正能够直接触摸到的宋人留下的文化痕迹,除去我们熟悉的史籍,就是传世书画作品、出土器物和宋代建筑。其中,无论书法还是绘画作品,都蕴含着当时文化精英的学养与情操。

宋人画作对我们观察宋代社会文化生活、体悟士人的思维世界很有帮助。艺术史本来应该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被人为分开了。当然,历史学者与艺术史家对画作的认识角度不同。艺术史家往往是将特定背景下的画卷拉出来,进行聚焦式的情境分析;历史学者则倾向于把书画材料推进特定的背景之中,作为观察时代的一个窗口。绘画不仅能反映生活,也存在政治主题。宋代历来以宫廷绘画兴盛、职业画家活跃、文人画思潮形成而著称。除了与宫廷或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马立9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