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在期末师德师风会上讲话:五关守正,何以成就“有根有魂”的好老师?.docx

校长在期末师德师风会上讲话:五关守正,何以成就“有根有魂”的好老师?.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校长在期末师德师风会上讲话:五关守正,何以成就“有根有魂”的好老师?

亲爱的老师们:

蝉鸣渐密,夏意正浓。站在学期的尾巴上回望,教学楼走廊里的晨读声、办公室此起彼伏的电话声、教室里俯身为学生擦泪的背影……这些被岁月串起的碎片,拼出的正是“好老师”最本真的模样。今天,我们不谈“高大上”的理论,只问一个最朴素的问题:在教育环境变了、学生需求变了、社会期待变了的今天,什么样的老师能被称为“有根有魂”?

答案或许就藏在我们共同坚守的“五关”里——这五关,不是束缚手脚的“紧箍咒”,而是滋养教育生命的“养分池”;不是遥不可及的“高门槛”,而是触手可及的“成长梯”。

一、理想信念关:根扎多深,教育的树就有多稳

去年教师节,退休20年的老教师张老师回校。她翻出珍藏的备课本,扉页上写着:“1983年9月1日,我站在三尺讲台,告诉自己——要做学生心里‘永远亮着的那盏灯’。”如今,她的学生里有医生、教师、工程师,甚至有当年最调皮的“小捣蛋”成了乡村教师。他在给张老师的信里说:“您总说‘读书是为了让世界多一个温暖的人’,我现在才懂,您的课里藏着比公式更重要的东西。”

这就是理想信念的力量——它不是写在纸上的口号,而是刻在行动里的坚持。当我们因早自习的困倦抱怨时,当我们因后进生的反复沮丧时,当我们因家长的不理解委屈时,不妨问问自己:入职那天,我们在誓言里写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否还热乎?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这“心”,就是对教育的信仰。数学组李老师连续十年带“慢班”,别人劝她“换个轻松的班”,她却说:“这些孩子更需要相信‘努力会有光’。”她的教案里,每道例题都贴着学生的名字——“给小宇的题,要多一步引导”“给朵朵的题,加个生活场景”。今年中考,她的班级平均分比去年涨了23分,更重要的是,4个曾经想辍学的孩子,在毕业留言里写:“李老师,我想考师范。”

理想信念关,关的是“我为何而教”。根扎得深,才扛得住风雨;心守得正,才照得亮远方。

二、师德规范关:行端多正,师者的影就有多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话我们常说,但“身正”的标准,在今天有了更具体的注脚——它是“不拿家长一针一线”的清白,是“对优生差生一视同仁”的公平,是“说错话后主动道歉”的坦荡。

去年,学校收到家长一封特别的感谢信。信里写:“孩子说,王老师没收了他上课玩的手机,却在放学时悄悄塞给他一颗糖,说‘你今天忍住没玩十分钟,已经很棒了’。我们曾担心老师会当众批评,没想到是这样的温柔。”王老师的做法,恰恰诠释了《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里的“严慈相济”——严,不是板着脸训人;慈,不是无原则纵容。

我也见过令人警醒的例子。某班家长群曾出现“推荐”课外辅导机构的消息,虽然后经查实是家长误转,但仍给我们敲响警钟:教师的“朋友圈”“家长群”,不是私人领地,而是教育阵地。你的一句抱怨、一次晒单、一个评价,都可能被放大解读。正如老教师常说的:“教师的言行,要经得起‘回放’——如果学生把你的话录成视频、把你的举动拍成照片,你是否问心无愧?”

师德规范关,关的是“我如何从教”。行得端,影子才不会斜;守得住,口碑才不会塌。

三、专业能力关:技练多精,课堂的火就有多旺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但在今天,这“一桶水”必须是“活的水”——能流动、会更新、有源头。

今年的教学大赛,最让我惊喜的不是课件有多精美,而是“老带新”碰撞出的火花:55岁的物理组陈老师,跟着90后小周老师学做“动态电路模拟动画”,把抽象的“电流走向”变成了会跑的“电子小人”;30岁的语文组林老师,向退休返聘的吴老师学“批注式阅读”,在课本上用红笔圈点出“藏在文字里的温度”。他们的课,既有传统教学的“根”,又有现代技术的“翼”,学生说:“原来课本里的字,真的会‘活’过来!”

这让我想起朱熹的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的“活水”,就是终身学习的自觉。去年,学校组织“新课标研读工作坊”,有的老师边带娃边做笔记,有的老师带着老花镜查资料,有的老师为一个教学案例争论到深夜。他们说:“不是为了比赛,是真的想懂——现在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课?”

专业能力关,关的是“我凭何育人”。技艺精,课堂才有魅力;本领硬,教育才有底气。

四、仁爱之心关:爱传多远,成长的路就有多暖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在今天有了更生动的注脚——它是蹲下来和学生平视的耐心,是记住每个孩子生日的细心,是接住“我不想上学”背后委屈的共情。

初三(2)班的小晴让我难忘。父母离异后,她从“班级主唱”变成了“沉默的影子”,甚至在作文里写:“我是个多余的人。”班主任刘老师没有急着劝她“振作”,而是做了三件事:第一周,在她课桌里放了一本《女孩,你比自己想象的更强大》,夹着纸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中小学教育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注数十年中小学教育课件、试卷、练习、学案、教案等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