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在期末师德师风会上讲话:守正立心铸师魂,五关同筑育新章.docx

校长在期末师德师风会上讲话:守正立心铸师魂,五关同筑育新章.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校长在期末师德师风会上讲话:守正立心铸师魂,五关同筑育新章

亲爱的老师们:

盛夏蝉鸣,岁序将终。站在学期的节点回望,校园里的每一缕晨光都映着早自习的书声,每一盏夜灯都亮着批改作业的身影,每一间办公室都飘着与家长沟通的温暖话语——这些细碎的日常,正是“师德”最生动的注脚。今天,我们聚在这里谈“师德师风”,不是空讲大道理,而是要从教育的根脉出发,问问自己:我们以何立教?以何育人?以何传薪?

一、明势:把握师德师风的时代分量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的这句话,穿越千年依然掷地有声。但“道”随世变,“业”因时新,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师德师风早已超越“个人品德”的范畴,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工程”。

其一,它是教育强国的“根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3—2035年)》开宗明义:“强教必先强师,强师首在铸魂。”从“双减”政策落地到“五育融合”推进,从人工智能进校园到跨学科学习成常态,教育的形态在变,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从未改变。教师若没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深厚的家国情怀,又如何能在多元价值冲击下,为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其二,它是数字时代的“灯塔”。当知识获取从“课堂垄断”变为“指尖触达”,当AI能秒解数学题、生成作文范文,教师的价值是否被稀释?雅斯贝尔斯早有答案:“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技术可以替代“授业”的效率,却替代不了“传道”的温度;可以复制“解惑”的答案,却复制不了“育人”的智慧。我们的价值,正在于用人格感染人格,用生命点亮生命。

其三,它是民族未来的“密码”。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而少年的“强”,始于教师的“正”。一个常把“公平”挂在嘴边却偏袒优生的老师,教不出胸襟开阔的学生;一个抱怨“家长难沟通”却不愿主动家访的老师,养不成懂得共情的孩子。我们的每一次选择、每一句评价、每一个举动,都在为学生的价值观“刻模”——这不是“小事”,而是“国之大者”。

二、守关:筑牢师德师风的实践根基

师德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落在日常的行动。结合学校实际,我提出“五关”要求,愿与大家共勉:

(一)守好“理想信念关”,以初心之火燃教育之志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教育是“慢的艺术”,从早读到晚辅,从备课到教研,重复的工作最易消磨热情,琐碎的细节最易模糊初心。

去年,高三年级组的老教师王老师让我深受触动。他带了38年毕业班,教案本用了整整67本,每本都贴着学生的“成长便签”——有学生高考失利后的道歉信,有毕业生回校时塞的糖果纸,还有一张泛黄的纸条写着:“王老师,您说‘错题是成长的脚印’,我现在做工程师了,每次遇到技术难题,都会想起您改卷子时的红笔印。”这些“教育的痕迹”,正是他抵御职业倦怠的“特效药”。

我常说:“每学期重读一遍入职誓言,每学年整理一份‘教育感动清单’。”当我们因繁琐事务焦虑时,不妨翻翻学生写的“老师我想对您说”;当我们因成绩压力急躁时,不妨看看后进生作业本上的第一丝进步。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箴言,不是要求我们做“苦行僧”,而是提醒我们:教育的甜,藏在“不计得失”的纯粹里。

(二)守好“师德规范关”,以律己之严树师者之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身正”,不是“不犯错”,而是“知敬畏”;不是“做给人看”,而是“问心无愧”。

去年,学校处理了一起家长反映“教师变相推荐教辅”的事件。涉事教师觉得“只是帮出版社代发链接,没拿一分钱”,但我们必须明确:教师的“身份自带公信力”,家长对“推荐”二字的敏感,本质上是对教育公平的守护。正如《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所言:“严慈相济,诲人不倦,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这里的“严”,首先是对自己的严——严守教学纪律,不搞“课上不教课后补”;严守廉洁底线,不谋“家长资源”之私;严守言行边界,不把“个人情绪”带进课堂。

我记得,语文组李老师连续三年拒绝家长赠送的节日礼品,却自费给班里的留守儿童买生日蛋糕;数学组张老师坚持“作业面批不过夜”,哪怕加班到九点也要给每个学生写一句个性化评语。他们用行动证明:师德的“高”,不在惊天动地的壮举,而在“不取一分一毫”的坚守,在“多做一点半点”的自觉。

(三)守好“专业能力关”,以精进之姿强育人之能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教师若没有过硬的专业本领,再高尚的师德也会沦为空泛的口号。

今年,学校推行“青蓝工程2.0”,要求“师傅”不仅要传经验,更要带教研;“徒弟”不仅要学上课,更要学研究。地理组的“师徒搭档”就是典型:58岁的老教师陈老师带着95后小吴老师,从“传统板图教学”升级为“AR地形模拟”,把“等高线”变成能旋转、能缩放的3D模型;英语组的“跨代工作坊”里,老教师教“如何用故事串联语法”,年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中小学教育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注数十年中小学教育课件、试卷、练习、学案、教案等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