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地震防治培训课件
地震的定义与成因地震是指地壳在短时间内因断裂或错动而突然释放能量所引起的地面震动现象。这种震动通过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当传到地表时引起地面的剧烈震动,从而造成灾害。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表现形式之一,反映了地球内部的动力学过程。在地震学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需要明确:震源(Hypocenter):指地震发生的实际位置,是地下断层破裂开始的地方,具有三维坐标(经度、纬度和深度)震中(Epicenter):指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点,只有二维坐标(经度和纬度)地震的主要成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板块构造运动:地球表面由多个岩石圈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幔对流的驱动下不断运动,当板块边界发生碰撞、分离或相互摩擦时,会积累巨大的应力,一旦超过岩石强度阈值,便会发生断裂释放能量,形成地震断层活动:地壳中的断层是岩石破裂形成的不连续面,当断层两侧受力不均时,会产生相对运动,引发地震
地震类型及震动波1断层型地震断层型地震是最常见的地震类型,主要发生在板块边界或活断层带。根据断层的运动方式,可分为:正断层地震:上盘相对下盘下降,多发生在拉张环境逆断层地震:上盘相对下盘上升,多发生在挤压环境走滑断层地震:断层两侧水平相对滑动,如美国圣安德烈亚斯断层2体波体波是指能够穿过地球内部传播的地震波,包括:P波(纵波):传播速度最快,首先到达地表,物质颗粒沿波传播方向振动S波(横波):传播速度次之,物质颗粒垂直于波传播方向振动,不能在液体中传播表面波表面波沿地球表面或近表面传播,能量衰减较慢,持续时间长,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波形:勒夫波(Love波):水平横向振动,对地表建筑物造成剪切力瑞利波(Rayleigh波):椭圆轨迹振动,类似海洋表面波浪,可引起地面起伏
地震强度与震级测量准确测量地震的强度对于评估其破坏力和制定应对措施至关重要。地震学中常用的测量标准包括:里氏震级(RichterScale)里氏震级是测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对数标准,由美国地震学家查尔斯·里氏于1935年提出。每增加一个震级,释放的能量增加约31.6倍。地震规模划分:微震(≤3.0级):一般人感觉不到,仅由地震仪记录轻震(3.0-4.9级):室内可感,吊灯摇晃,很少造成损害中震(5.0-5.9级):几乎所有人都能感觉到,可能造成轻微结构损坏强震(6.0-6.9级):能够造成建筑物明显损坏大地震(7.0-7.9级):对大片区域造成严重破坏巨大地震(≥8.0级):能够摧毁数百公里范围内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麦加利震度(MercalliScale)麦加利震度衡量地震对特定区域地面、建筑物和人的影响程度,分为I至XII级,从无感到完全毁灭不等。与里氏震级不同,同一地震在不同地点的麦加利震度可能不同,取决于震中距离、地质条件等因素。最大地面加速度(PGA)PGA是工程领域常用的地震强度指标,直接反映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单位为g(重力加速度),通常用于:建筑抗震设计标准制定地震烈度区划图绘制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中国使用的是改良麦加利震度,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当烈度达到6度时,一般砖木结构房屋开始出现裂缝;8度以上,大部分建筑将遭受严重损坏;10度以上,几乎所有建筑物都会倒塌。
日本及全球地震带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全球最活跃的地震带,全球约70%的地震发生在此。日本位于该地震带上,处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和北美板块的交界处,形成了极其复杂的地质构造环境。这种特殊位置使日本成为全球地震最频繁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年记录到约1500次有感地震。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这条地震带从地中海经过小亚细亚、伊朗、喜马拉雅山脉延伸至缅甸,是全球第二活跃的地震带。该带上的地震约占全球地震活动的23%,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5年的尼泊尔地震都发生在这一地带。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大洋中脊系统,如大西洋中脊、印度洋中脊等。这些地区的地震活动性与板块的张裂有关,地震多为浅源地震,震级较小,但频率高。冰岛是唯一完全位于大洋中脊上的国家,因此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日本由于其特殊的地质位置,全国几乎都是地震高风险区域,尤其是太平洋沿岸地区。日本的主要地震带包括:南海海槽:位于本州南部海域,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8级以上大地震相模海槽:东京湾附近,1923年关东大地震的发生地日本海沟:位于本州东部海域,2011年东日本大震灾发生区域中央构造线:日本最长的活断层带,横穿四国和本州正是因为这种高风险的地质环境,日本在地震防灾、抗震建筑设计和应急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重大地震案例回顾11960年智利瓦尔迪维亚地震这是有记录以来的最强地震,震级高达9.5级。地震引发的海啸影响了整个太平洋沿岸,造成智利、夏威夷、日本等地严重损失,经济损失约6000亿美元(按今日价值计算)。此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高校智慧教室实验儿童教育室实训平台项目交货方案及时间进度计划安排.pdf VIP
- 党员杨善洲先进事迹.PPT VIP
- DB3301T 0170-2018 道路交通指示标识英文译写规范.docx VIP
- 中国普通型客衣专用洗衣粉行业市场规模及未来投资方向研究报告.pdf VIP
- 遗传与进化《第4章 生物的进化》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docx VIP
- MZ∕T 137-2019 遗体冷冻柜通用技术条件.pdf VIP
- 合成生物学-全套PPT课件.pptx VIP
- 教材专家评审意见表(模板).doc VIP
- 《医院用磁浮式安全电装置核心技术规范及数智化管理云平台规范》.pdf VIP
- JJF(陕) 051-2021 机动车 GNSS 区间测速监测系统标准装置校准规范.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