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怎样才是诗意地栖居?这值得我们思考。有人认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诗意地栖居,有人认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诗意地栖居,有人认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诗意地栖居,有人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诗意地栖居。对于以上看法,你更赞赏哪种方式的诗意地栖居呢?
假如你所在的班级要举办一个“赏经典诗文,品诗意人生”的主题班会,你将在班会上发言。请写一篇发言稿,从以上四种方式中选择你最赞赏的一种并谈谈你为什么赞赏这种方式的诗意地栖居。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
①志存高远是诗意地栖居;
②不媚不折是诗意地栖居;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诗意地栖居。
例文
生命深处的诗情
好多年前,我曾去过姑苏,在清明节前一个细雨绵绵的清晨。
苏州是隐逸之乡,是诗画之都,是千古文脉聚集之地。不像绍兴、吉安的义气那样包含着凌云壮志和功名前程,苏州的气韵,是恬然,是清雅,是吴依软语,是“夜半钟声到客船”,是一颗“衰翁对庭花”的诗心。这种气韵人皆有之,不过多被藏在了生命深处。
我去苏州前便有期待,不过我期待的,是在拙政园中、寒山寺里体味古人之趣。然苏州魅力太大,幽静变成了拥挤,昔日吴门的诗情画意,被挤出了园子,挤出了旧迹。但它依旧氤氲在人们心中,只要向前一步,就能够到。
润物无声,细雨模糊了街上的明灯,我们撑着伞,听着一位老者轻声慢语地指点归程。
草色遥看,露水中点缀着晶莹的生机,盘中的草头鲜嫩爽口,好似在教你咀嚼这份春意。
曲径通幽,小巷深处总有一片蓬勃生机,每个转角处,都是精致至极又自然无比的春色,极具雅趣。
苏州可以说是千百年来每个人的诗心所在。假如你的诗情不在了,不妨去苏州找找。说不定在细雨桃花下,在白墙古寺中,在朝露木槿上,你就能找到你几下年前遗落的诗情。苏,是苏醒、萌发之意。憩于苏州,可以第一个发现枝头的新芽,第一个轻嗅早春的花香,不必等街边春桃灿若星河,才恍然发觉自己险些又错过一季美景。诗情像一条丝,从眼中、耳中、鼻中探入你的心房,勾出了那深藏在你心中的低语,让人恍然、陶然、熏熏然,好像飘忽于云水间,又好像找到了心的归宿。
那是生而为人者,用生命的多情带给这个世界的问候。那一瞬,细雨、冷月、落花,连同长褂、灰瓦、古钟、清茶,全都鲜活了起来。
这不仅仅是因为苏州的美。人的诗情,发乎于心,固能为外物所引导,然则最重要的,不过是放下繁冗杂事,站在一朵花前,用心感觸,触景生情。人们来苏州找寻生命深处的诗情,不是因为此地春景多么动人,而是去找寻那宁静的氛围,让自己沉醉其中,去体味生命最根本的感动。换言之,诗情在内不在外,它不是拙政园里的一条微信,不是寒山寺外的一张照片,而是随处都有的月落乌啼、夜半客船。诗情的作用,不过是让人发现诗随处都在罢了。
而说到底,姑苏不过是借千古文人的诗心逸情,启发每个人生命深处的诗意,把它引出来,柔柔地洗涤肝胆骨血,让诗意不再缩在生命深处无人发掘。
真正藏着诗的,不是风花雪月,而是人。是每个人。
因此,莫凭外物,只依本心。诗情于你,是与生俱来的宝藏。
第四、五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及《乡土中国》相关作文
角度一:乡土中国+数字化
角度二:留住乡土文化、留住乡愁
角度三:乡村振兴(二十大)
角度四:闪烁人性之光,汇聚城市温情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乡土中国》一书是费孝通先生论述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一本著作。其中,“礼治社会”“落叶归根”“熟人社会”等内容至今仍是人们议论的话题。复兴中学高一年级学生阅读了《乡土中国》一书后,有同学感叹,书中谈到的许多风土人情在我国现代农村早已不复存在,乡愁的味道也越来越淡,未免有些遗憾;也有同学认为,时代变了,农村就应该与时俱进、求新求变,否则会被现代化浪潮抛弃……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范文
礼法互融,乡村终振
《乡土中国》,我国著名社会学者费孝通先生的大作,此书一经问世,好评不断,被誉为读懂中国传统乡村的第一力作,然而时过境迁,面对这正在剧烈变化的当代中国乡村,书中所讲的,如“礼治社会”是否还有当下意义?传统礼制理想与当代法治精神又该如何融合?当代中国乡村,到底要礼治,还是要法治?
关于这些问题,我的观点是:当代中国乡村发展,需要礼治,更需要法治。
首先,“礼治社会”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继承和发扬。
什么是“礼”?孔子曰:“礼者,敬人也。”,意在说明“礼”就是对他人的关爱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