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知识精研】高二历史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pptx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知识精研】高二历史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pptx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堂导入为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在世界上有需求、有条件的若干国家建设以开展汉语教学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孔子学院”,并在中国北京设立孔子学院总部。

课堂导入

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2课课程标准: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制作:粟烨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1.佛教的中国化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阅读教材,梳理佛教日渐本土化的过程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佛教的中国化,是文化的移植,是一个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相互吸收、磨合的连续的过程。中华文化不但没有被佛教“征服”,反而彻底同化了外来宗教,这反映了中华文化极具包容性。——汤用彤《隋唐佛学之特点》开始传入日趋兴盛,渐趋本土化完成本土化融合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1.佛教的中国化【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民受尽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长期的战乱又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这种情况造成了宗教流行的土壤。各族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和获得精神安慰,也有意识地提倡。——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人们渴求寻找精神安慰传统儒家伦理受到挑战传统民族文化影响,人们需要对生老病死做解释佛教补充了中华传统文化,满足人们精神慰藉的需求。三武一宗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帝、后周世宗都曾下令灭佛,毁寺庙、遣僧侣、收田亩,佛教遭受较大打击,但都阻止不了佛教的兴盛。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1.佛教的中国化佛教人生命运儒学孔孟正宗(根本)道教贯通宇宙自然宋明理学山西大同恒山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491),是现存唯一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1.佛教的中国化【思考】佛教传入对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佛教带来了三世(前世、今世、来世)的观念,因果、轮回的观念……人活着不但要考虑今世,还要考虑前世,尤其是来世,今世的善恶是因,种下了来世的幸与不幸的果。——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思想观念: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文学艺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诗、书、画,很多都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纳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建筑艺术: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是中化文化的瑰宝消极影响:佛教宣扬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出世态度有悖于儒家伦理纲常,不利于社会进步与国家兴盛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2.西学东渐中国知识线和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明末清初①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②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③《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④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招揽科学人才。利玛窦在华传教28年,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最早传教士之一影响:开阔了国人的眼界,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生机;但只在少部分知识分子中传播,没有使中国社会产生根本性变革。【思考】早期的西学东渐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近代西方学术思想(科技及思想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2.西学东渐(2)近代:西学进一步传入背景: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主题:救亡图存历程:器物-制度-思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认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近代东西方不同文明的碰撞,折射出中国曲折的近代化历程,推动中国由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中华文化在一次次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中实现转型,迈向新生。器物思想制度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拓展】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与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的比较明末清初近代背景①受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影响;②传教士传教的需要①工业革命后列强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蓄意侵华;②救亡图存的需要传播主体西方传教士如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参与主体广泛,包括官员、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等;接受群体少部分知识分子如徐光启群体不断扩大,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内容西方科技为主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层层深入影响文化上东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中小学一线教师,熟知考情与学情,致力于提供优质文档资源,服务更多教师与学生。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21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