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美文荐读香港作为上海的“她者”.docVIP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美文荐读香港作为上海的“她者”.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1

香港,作为上海的“她者”

这一点东方色调的存在,明显是看在外国挚友的面上。英国人老远的来看看中国,不能不给点中国给他们瞧瞧。但是这里的中国,是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荒诞、精致、滑稽。——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

上面的这段话引自张爱玲写的、关于香港的一个故事。这是她投给《紫罗兰》,一个鸳蝴派杂志的第一篇小说,那是在一九四三年,震惊了她的编辑。小说面世后,这个故事及其续篇(《其次炉香》)席卷了上海文坛。为什么鸳蝴派杂志的编辑和读者,这些习惯于浸淫在一个更传统的中国文化世界里的人,会对一个年轻女人在香港变成妓女的故事感爱好?香港的什么吸引着上海人?假如这块英属殖民地在西方人眼里代表着中国——荒诞、精致、滑稽——那么,通商口岸上海是不是也如此?

在故事的开头,张爱玲描绘了山腰上的一座“白房子”——“流线形的,几何图案式的构造,类似最摩登的电影院”,以及室内装饰中“东方色调”与“西洋布置”的怪异混合:这是女主子公的姑姑操纵的一座高等妓院。天真的沦丧似乎是故事的最初主题,但我们立即意识到年轻的女主子公葛薇龙,仿佛是缘于某种致命的诱惑,自愿地加入到了这个“荒诞、精致、滑稽”的世界中去,而且她相当清晰“她自身也是殖民地所特有的东方色调的一部分”。她和她姑妈形形色色的客人交际,常常还要与她姑妈争宠。“她看她姑妈是个有本事的女人,一手挽住了时代的巨轮,在她自己的小天地里,留住了满清末年的淫逸空气,关起门来做小型慈禧太后。”而张爱玲是这样描述“白房子”里的一个铺张的园会的:“香港社会到处仿照英国习惯,然而总喜爱画蛇添足,弄得全失原来面目。梁太太这园会,便渲染着深厚的地方色调。草地上遍植五尺来高福字大灯笼,黄昏时点上了火,影影绰绰的,正像好莱坞拍摄《清宫秘史》时不行少的道具。”就是在这样荒诞的气氛中,葛薇龙和一个混血女子——“她的宗谱极为困难,至少可以查出阿拉伯、尼格罗、印度、英吉利、葡萄牙等七八种血液”——交了挚友,而且很快便爱上了她哥哥——另一个英俊的混血儿,他不是说英语,就是讲葡语,引诱她但不承诺婚约。不过,最终他俩却结了婚,而且似乎在一切的无常中找到了华蜜。

我们从来没有邂逅过这样荒诞的角色和这样怪异的场景——一个殖民岛和一段(在中国人看来)屈辱历史的产物。在张爱玲的小说中,香港承受着双重凝视:来自英国殖民者的和来自中国上海人的。在她的散文《究竟是上海人》中,张说她为上海人写了一本“香港传奇”,说“写它的时候,无时无刻不想到上海人,因为我是试着用上海人的观点来察看香港的。”她虽这样说,但还是给后来的读者提出了一些麻烦的问题:张爱玲小说中对于香港的东方色调的铺张排列是对一个殖民社会的讽刺还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描述?什么是上海人的观点?它与英国殖民者的观点有何不同?这两个城市,都是英国在亚洲殖民入侵的历史产物,它们之间错综困难的关系,我们能说出什么来?张爱玲以她非凡的洞见也看出了这两个城市之间不寻常的关系,那么,什么是值得接着追问的,并以此使我的论述关乎今日?

从上面引用的《沉香屑——第一炉香》的几段话看来,香港首先是作为电影的象征呈现的,某种方式上形同《倾城之恋》。葛薇龙,像白流苏一样,也从上海来,被迫去扮演一个与她原先(学生)身份不符的角色,犹如被突兀地塞入一出好莱坞的东方电影。这种“现代电影院”的自我指涉和《多少恨》开头的写法一样:故事在舞台似的白房子里起先,然后它本身又变成一个尚待制片的电影故事。简言之,对当时上海的一般读者来说,或许他们最初的反应就像看某些好莱坞电影,故事对他们有吸引力只是因为它们不行思议地荒诞,但荒诞本身是张爱玲写作技巧的一部分,以此帮助她的文本达到“生疏化”效果。至于现实主义则很自然不是张爱玲最喜爱的文学信条。《沉香屑——第一炉香》就像张爱玲的其他一些小说,更体现着它们的寓意:它是一个城市的故事,这个城市是她的“家城”上海的“她者”。假如说我们须要“他者”来理解自己,那么,香港对于我们理解上海也就特别关键。这或许也示意了为什么张爱玲把她的故事背景放在殖民岛。

我们能期望像香港这样的城市在上海这样的城市上投射什么样的光呢?这个问题可以被换成另一个更具后殖民眼光的问题:在多大程度上,我们能把上海看成一个像香港一样的殖民城市?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区分莫非仅有西方殖民化程度的差别而没有本质上的差异?从张爱玲的散文与小说看来,她的感受相当困难,似乎她在时的香港(大约一九四○年)是寡廉鲜耻地殖民化,而同时期的上海却不是这样,至少不完全是,因为香港没有上海的“涵养”——这个词最初是用来指一种受过教化的世故,它使人能够自我克制并保持温文尔雅的外表。从张对梁太太园会的描写看来,香港在仿照西方时,终究是太喧哗太粗俗太夸张了,造就的也就止于文化上的哗众取宠。因此张爱玲会把香港描写成一个急于去魅惑她的殖

文档评论(0)

198****674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