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初中科学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多姿多彩的动物(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通过观察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的特征,归纳其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环境相适应的科学观念。
2.科学思维:通过探究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运动与呼吸等特点,能分析归纳这三类动物的重要特征,并且基于证据与逻辑,阐述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3.探究实践:通过探究鱼类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活习性,能在真实情景中提出探究问题,利用观察、实验、比较等科学方法获得证据,得出结论。
4.态度责任:在参与体验、观察、探究实践、交流等活动中,能乐于思考、乐于创新、乐于合作,初步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的主要形态结构特征,理解这些特征与生活习性的适应性。
教学难点:
理解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与生活习性的适应性。
教学过程
一、聚焦:动物迁徙情境,引入主题
1.创设情境:从水中游弋的鱼群,到咆哮山河的猛兽,再到展翅翱翔的飞鸟,自然的多姿多彩,让生命蓬勃张扬,播放鲑鱼全球大迁徙、非洲动物大迁徙、中国候鸟迁移的震撼感视频。
2.讨论分享:视频中展示的是动物的什么行为?这些动物为什么要迁徙呢?
3.交流小结:动物们会跟随季节性的食物资源进行迁徙,或者因特定的地区可能提供更适宜的繁殖条件而迁徙,总之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
4.明确主题:这些动物为了顺利迁徙,需要具备怎样的结构与功能呢?让我们开启今天的科学探索之旅。
【设计意图】观看国际著名的动物迁徙震撼视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解密迁徙的原因,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初步建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念,为进一步探究脊椎动物形态结构与功能、环境适应做好铺垫。
二、探究实践:任务驱动,突破重难点
(一)脊椎动物的共同特点
1.观察思考:观察迁徙视频中的鸟、马、鱼的骨骼模型,以及蛇、青蛙的骨骼模型(三维动态骨骼视频或图片),这些骨骼中最明显的相同之处是什么?说一说脊柱对脊椎动物的意义。
2.交流小结:这些动物具有相同的结构——脊椎骨,属于脊椎动物,但它们有不同的形态结构特点,可分成五大类。
【设计意图】通过模型的展示,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形象地理解脊椎动物的共同特征,并初步建立分类的思想。
(二)鱼类的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
1.过渡:展示鲑鱼、黄鱼、草鱼迁徙图片,从海洋到江河湖泊,迁徙行为在鱼类中非常普遍,不同的鱼类会采取不同的迁徙策略,但都离不开水环境,鱼类究竟具备哪些独特的形态结构特征,使它们能够适应水中的生活呢?让我们深入探索。
2.展示:淡水鱼和海水鱼
3.任务一:鲫鱼有哪些形态结构特点适应水中生活?
(1)用湿纱布包住鲫鱼鱼头,放在解剖盘中,完成以下操作:①观察鲫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②摸一摸体表有什么感觉;③掀开鳃盖,看一看鲜红色的鳃丝,想一想为什么是鲜红色的,鳃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2)将鲫鱼放在盛有水的水槽中,完成以下操作:①观察它是怎样运动的?思考鱼的游动需要哪些结构共同作用;②用滴管吸取一些火龙果汁,慢慢地滴在鲫鱼嘴的前方,观察果汁是怎样流动的,进一步思考鳃的作用。
4.交流小结:通过实验和推理,得出鲫鱼流线型身体和体表粘液减少鱼类在水中运动的阻力;躯干与尾、鳍的摆动能够平衡协调完成在水中快速运动;鳃是呼吸器官。
5.思考讨论:总结鱼类具有哪些形态结构特点与它们的功能相适应,这些形态结构、功能如何与生活的环境相适应,将讨论结果填入下表中。
适应适应
形态结构功能环境
例如:
流线型身体,体表粘液
减少鱼类在水中运动的阻力
更高效游动,有利于长距离迁徙
1.
2.
……
7.交流小结:脊柱起到支撑作用,它能帮助鱼类更好地掌握方向;躯干与尾、鳍的摆动能够平衡协调完成在水中快速运动,对于在复杂的迁徙路线中导航非常重要;
鳃是鱼的呼吸器官,起到气体交换的作用,高效的呼吸机制使得鱼类能够在迁徙过程中持续游动而不需要频繁浮出水面。
【设计意图】通过任务链,引导学生从外到内、从静态到动态的顺序观察探究,理解鱼类的形态结构特点是如何适应水中环境,拓展的任务能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两栖类和爬行类的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
1.过渡:鱼类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保障种族延续。但是当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鱼类的形态结构是否也会发生改变呢?在3.5亿年前,当时部分的鱼类开始向两栖类的演化。
2.思考讨论:蝌蚪也能在水中生活,它们为什么不属于鱼类呢?有哪些证据支持这个观点?(提示:根据蝌蚪与青蛙生活的环境,从外部形态、呼吸器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初中科学浙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1节 认识地球第三课时-教学课件.pptx
- 初中科学浙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1节 认识地球第三课时-教学设计.docx
- 初中科学浙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1节 认识地球第一课时-教学课件.pptx
- 初中科学浙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1节 认识地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x
- 初中科学浙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1节 认识与工程第二课时-教学课件.pptx
- 初中科学浙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1节 认识与工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
- 初中科学浙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1节 认识与工程第一课时-教学课件.pptx
- 初中科学浙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1节 认识与工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x
- 初中科学浙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1节 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第二课时-教学课件.pptx
- 初中科学浙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1节 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