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学反思(精选5篇) .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峡》教学反思(精选5篇)

《三峡》篇1

《三峡》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佳作。虽然编者认为它是一篇地理著

作,但我认为古人竟然能用这样优美的文笔对祖国的河山如此讴歌,

真让我叹为观止。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或许是中国古代文人共有的人文品格吧。

谢灵运这样,陶弘景也这样,苏轼也这样,更不用说陶渊明、郦道元

这些人了。郦道元在三峡中着重写了三峡雄奇壮丽的山和秀美可人的

水。那山,连绵而高峻,挺拔而秀丽,仿佛是鬼斧神工雕琢出来的一

样。你看:“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你看,那水,能漫上山陵,能看见

倒影,寂静而清幽。它奔放,它清幽,它凄婉。在郦道元的眼中,山

仿佛成了容载万物的容器,让那高峡容括所有水的美,水仿佛也有了

灵性,“清荣俊茂,良多趣味。

在讲课过程中,我将自己朗读文章的感受与学生交流,谈三峡的

美,谈我到过三峡后的感受,但当我让学生谈自己阅读课文的感受的

时候,学生只能感受到文章皮毛,只能说出文章写了三峡的四季,写

了三峡的山山水水,却不能深刻体味作者对三峡的赞美。

我想,这或许是因为学生没有到三峡的缘故吧。如果他能到三峡

看一看,感受肯定就不一样了吧!

当然,语文材料与现实是有差距的,比如课文里有赵州桥,有卢

沟桥,有故宫博物院,有苏州园林,有钱塘江大潮,有西湖,学生不

可能都去过,甚至我都没有全去过。语文材料与现实是有差距的,我

们学习课文并不代表我们一定熟悉课文的材料。读书与实践是两回事,

但是,如果学生长大,能有机会见识那些胜景,他又对这些景物有深

刻的认知,感受应该不同吧。

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向来都是注重在识记,记住作者,记住文学

尝试,记住字词翻译,记住文章的中心,记住文句的分析,记住一些

“为什么”和“答案”。其实,我认为,光靠记忆,文言文学习的热

情和对中国文化的热情会慢慢消失,而文言文的衰老,何尝不是语文

教学的悲哀?

所以我尝试着让学生来给三峡进行描述,写些导游词,做些绘画,

加入些,做点朗诵。但矛盾又出现了,学生根本就做不聊,他们写不

出导游词,也画不了画,更不能在画上添加自作诗词,当然朗诵可以

进行,可只有别人的,什么时候才能成自己的呢?

《三峡》教学反思篇2

《三峡》一文通篇只有一百五十五个字,但却已把三峡的形势和

一年四季的景色,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其中写到:急流奔泻、飞舟

御风、碧潭白浪、瀑布悬泉、峡谷深涧、悬崖怪柏、水清山峻、草茂

木荣、猿啸寒林、音回空谷、巴蜀渔歌、凄清谣谚……三峡七百里山川

风物,万千气象,春夏秋冬、景色变幻,无不一一生动呈现。可以看

出,这篇文字是极为省俭、精悍的,但内涵却是极为丰富、充实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了一个入情入

境的教学氛围,实现了情境互动,激起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并通过朗

读进行文意疏通,重点引导学生疏通“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林寒

涧肃”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因为这些是学生翻译中初次遇到的句式,虽然互文和并提的修辞不要

求学生掌握,但稍加提示会便于学生掌握句式。

接着引导学生对文章初步感知,引导学生通过梳理思路,明确本

文的构思之妙。

然后让学生“找寻景物的特点,领悟自然的魅力”,并进行交流,

从中感受体验三峡独特的美。运用“读”、“写”、“说”的方式让

学生深入课文,品味课文,体悟课文意境。启发学生拓展延伸,通过

联想和想象,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审美情趣,锻炼了言语表

达能力。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领略三峡景物的独特之

美。接着通过“找寻写作的美点,感受艺术的魅力。”让学生感受文

章中的写景方法,并为随后的写作打基础。

整个教学过程努力体现着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

的互动,并由此迸发了些许火花。我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用学生自身的

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去感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认识、思考、评

价及审美追求,让学生学会发现,发现知识,发现感受,从而丰富学

生的文学素养,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

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以说,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我努力与学生分享彼此的

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见解,丰富教学内容,

从而求得新的发现。

当然,本课教学

文档评论(0)

135****5548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各类考试卷、真题卷

认证主体社旗县兴中文具店(个体工商户)
IP属地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11327MAD627N96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