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吕梁丧葬习俗的演变及原因
吕梁丧葬习俗的演变及原因
【摘要】丧葬习俗的沿袭与变革是历史与文化、社会史、民俗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者更多的是关注丧葬习俗的共性,对于丧葬习俗因各地历史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等因素不同而造成的不同的区域性特征,多不在意。因此选取山西吕梁这一特定文化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可以此作为探究社会发展变化的突破点。
【关键词】吕梁丧葬习俗
一、前言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礼仪制度,在民众中以各种形式延续着,有的简化,有的则繁琐,对于礼的崇拜可谓根深蒂固。“礼”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关于丧葬的,丧葬的礼仪规范更是非常严格。就汉族而言,尤其是对于华北某些农村地区的民众而言,丧葬的观念不可不说是根深蒂固。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观念发生着不可阻止的改变,早期人类社会关于生命与死亡的传统价值观正在破草去遮,以更加理性的方式显现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放弃了对死亡的思考,而勿宁说人们对死的理解趋向成熟。现代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告诉人们,对于死亡,己经从族群那里转移开来,死总是自己的死,死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可能性,任何人都不能从他人那里拿走他的死。①同时,面对死亡,需要生者从中领悟些什么:死亡是一种终结,还是死亡向我们诉说着什么?总之,这一切让我们走近“死之思”。而面对死者的丧葬,我们则会直接体验出死所带来的巨大冲击。
丧葬习俗的沿袭与变革是历史与文化、社会史、民俗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但以前的丧葬习俗的论著多写古代,系统性的成果不多;以往的丧葬习俗的研究中,研究者更多的是关注丧葬习俗的共性,对于丧葬习俗因各地历史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等因素不同而造成的不同的区域性特征,多不在意。因此选取山西吕梁这一特定文化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可以此作为探究社会发展变化的突破点。
白寿彝《民俗学和历史学》一文说:“值得注意的是,现有的习俗和历史上的习俗,有时看来很相似,但不一定是同样的东西。即使是同样的东西,因为历史条件变了,期间也必有差异”。②
二、吕梁丧葬习俗产生及发展
(一)丧葬习俗产生
人类考古学早已表明,丧葬习俗并不是人类社会在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历史的产物,当然是人类文明进化的结果。例如在原始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正如孟子所云:“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③可见,人们的思维活动只能紧紧围绕获取食物、制作石器、抵御侵害、谋求生存等来进行,尚不会考虑生死大事,对同类的感情也相对比较淡漠。那时,人们死后是并不埋葬的,当然也就无所谓土葬和火葬等方式了,而是被抛之荒野任禽兽食之。甚至由于当时生产力的低下,食物紧缺,死后由其他人分之食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相对充足,野蛮地对待已故之人的方式已经不再存在,而“大脑的逐渐发达,以及长期受到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压迫,人类开始考虑诸如支配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力量究竟是什么,人类的来源于何处,最后归宿到
①(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l,北京:三联书店,1987:288。
②苑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民俗理论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138页
③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伟局,1960:138。
那里”④。等问题。而当时出于对自然、神灵的崇拜,人们开始逐步地认识到对于逝者的尸体的保存的必要性,进而逐渐地产生一些相应的丧葬礼仪和文化习俗。
(二)丧葬习俗发展
夏i、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的奴隶社会时期,在此期间原始的灵魂不灭观念更加盛行。与此同时,ii丧葬中的孝道观念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这一时期的丧葬习俗有了许多变化和发展,但是三代又有不同的丧葬习俗,丧葬习俗在系统和完善的过程中,被注入了政治、法律色彩,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形式,这一过程大约到周代完成。后来统治阶级又将丧葬习俗上升为礼制,张亮采在他的《中国风俗史》一书中总结说:“丧葬之礼节,皆整顿于周。由贵贱亲疏,而有种种差别。其用情之厚,世界所未见也。周公之制,节目详备,哭泣辩踊皆有法”。⑤
中国早期丧葬习俗的产生是基于对死者的怀念与敬畏,因此作为人生最后一站的死亡,自然就有了一个特殊的地位。由于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史,丧葬习俗受到儒家思想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又汲取了道教和佛教的诸如“转世、轮回”等思想。在儒、道、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铺张大办、香骡纸马、打蟠招魂的丧葬习俗。从历史上看,中国一直就有“隆丧厚葬”的传统。殷商时期,人们崇拜鬼神,在葬礼上大量使用人殉、人牲和车马陪葬。春秋以后,周王室衰落,各诸侯国自行称王,诸侯王都按照自己的喜好大搞隆丧厚葬,大出风头,老百姓也倾家荡产办丧葬。《墨子·节葬篇》与《吕氏春秋·节葬篇》都反映了当时隆丧厚葬的无序状况。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交战频繁,当时的隆丧厚葬情形并未消减,“陵墓”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