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186Vol.18,No.6
200912JOURNALOFMATHEMATICSEDUCATIONDec.,2009
20世纪以来中国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综合化的
历程及其启示
112
吕世虎,吴春燕,陈婷
17300702730070
20世纪以来,中国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编排方式经历了“分科→混合→分科→混合”的循环式发展历程.中国
数学课程发展历程中的混合编排方式实际上是数学课程综合化的一种形式.数学课程的编排方式反映在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和教材中.中国中学数学课程内容在向综合化的演进中,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或教育体制改革的强力作用,经历了一段
曲折而艰难的历程,大体上可划分为8个阶段.中国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综合化的历程对当今数学课程改革具有以下启示:综
合化数学课程应突出其“整体性”,并通过具有“统整”作用的主线将课程内容组织在一起;综合化数学课程的结构体系应
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设计需要在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本土化”,其成功的推
广需要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
中国中学数学课程;编排方式;综合化历程
G421A1004–9894200906–0001–05
20世纪以来,中国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编排方式经历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其中数学课程内容体系也是仿日本的
了由“分科→混合→分科→混合”的循环式发展历程.这一分科体系.壬寅学制中规定中学开设的数学课程为:平面几
演变历程实际上反映了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课程综合化与何、立体几何、代数.癸卯学制中对中学堂开设的数学课程
分化的发展历程.在课程问题中,综合课程和课程综合化是作了详细的规定:第一年,算术;第二年,算术、代数、几
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有学者认为,“综合课程”(Integrated何、薄记;第三年,代数、几何;第四年,代数、几何;第
curriculum)是一种课程形态(或课程组织形式),而“课程五年,几何、三角.1909年,清廷学部仿照德、法学制,
综合化”(curriculumintegration)是达到这种课程形态的途中学改为文、实分科,课程设置多有调整,但其内容仍是采
径、方式、原则或策略[1].在国外,“课程综合化”的概念用分科编排.1913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我国最早的
通常指的是:使学习计划中分化出来的各个部分比较紧密地课程标准——《中学校课程标准》,这一标准对有关中学要
联系起来的专门努力和走向.在国内,随着课程改革的进展,学习的数学科目做了规定,其中规定中学开设的数学课程分
也开始从综合课程向课程综合化的概念发展[2].目前,国内别为:算术、代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平面三角概要.在
对课程综合化的认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综合化这一时期,各书局所编教材很杂,大多沿袭日本、德国的分
不仅是指一种组织课程内容的方法,还是一种课程设计的理科编排体系.其中代表性的有王永炅、胡树楷编的《算术教
论以及与其相关的学校教育理念[3].狭义的课程综合化是指本》、《代数学教本》、《平面几何学教本》、《立体几何学教
一种特定的课程设计方法,即是把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本》、《平面三角法教本》.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
不同领域的内容或问题统整成一门新的学科的方法[4].基于基本上都是采用分科体系.
上述对课程综合化的理解,数学课程综合化主要是指数学各(2)1923—1929年,初中混合,高中分科.
科目或知识领域之间的综合,即将数学各科目或知识领域相1923年颁布了新学制课程纲要,其中包括《初级中学
互联系起来,统整成一门数学课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