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江口北固亭怀古》课件.pptxVIP

《永遇乐 江口北固亭怀古》课件.pptx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永遇乐·江口北固亭怀古》;学习目标:

1、理解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把握作者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愤懑。

;永遇乐,词牌名。;作者简介;辛弃疾是名垂千古的爱国名将,他从小目睹陷区景象,立下立功报国、恢复失地的大志。21岁时,他就率众起义,加入农民抗金义军。期间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亲往追捕斩杀叛徒义端;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辛弃疾到了南方,继续坚持主战。他多次上书当朝掌权者,请求北伐,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辛弃疾始终得不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他曾三次遭到免职。一直到他临终都在高呼“杀贼”。;写作背景;英雄无觅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金戈铁马

元嘉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

可堪回首

寻常巷陌

;整体把握;;京口建都,雄踞一方;本词的五个典故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有人认为用典是辛词的一大特色,体现了辛弃疾的豪放词风;但也有评家讥笑辛弃疾“掉书袋”“用事多”,你怎么看呢?说出理由。;;对比的作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dōumóu),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乡子》中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与《永遇乐》中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内容和情调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B.《南乡子》上阕末句巧妙地化用了杜甫“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抒发了作者的壮志豪情。

C.《南乡子》“千古兴亡多少事”中的“千古”与《永遇乐》“千古江山”中的“千古”意义相同,都是“久远的年代”的意思。

D.《南乡子》中的“曹刘”指曹操和刘备。《永遇乐》中的“佛狸”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佛狸”是他的小名。

2.在这首词中,作者反复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设问

3.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3.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从哪里可以眺望故土中原?眼前却只见北固楼一带的壮丽江山,千百年的盛衰兴亡,不知经历了多少变幻,真是说不清,也道不完,有如这浩渺江水无穷无尽,奔流不还。

遥想当年,那孙权多么英武威严,青年时期就统率着万千健男。占据住江南百战犹酣。天下的英雄谁堪配做他的对手?惟有曹操和刘备可以和他鼎足成三。难怪人说,生下的儿子就应当如孙权一般。;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2.词人和廉颇在处境上有什么异同?词人以廉颇自比,用意是什么?;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所用的典故包含哪些含义?请简要分析。;4.有人说辛弃疾这首词用典太多,有“掉书袋”的毛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文档评论(0)

1658576823bd10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