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2文言文知识【一课通】.pptx

高中语文 2文言文知识【一课通】.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29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言文知识

【一课通】;--;目录:

1.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

3.通假字

4.偏义复词

5.兼词

6.词类活用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

7.虚词及推断

关键词的翻译方法

;典例分析;1.一词多义;方法点拨;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参考答案:希望

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参考答案:盼望

③吾尝跂而望矣。(《劝学》)

参考答案:向远处看

④在丙寅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参考答案:农历每月的十五日

⑤都督阎公之雅望。(《滕王阁序》)

参考答案:名声,名望

;2.古今异义;古今异义词的分类;练习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

②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③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2.词义缩小

;练习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沛公居山东时。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

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

“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二豪贼劫持”中“贼”,原指强盗,现指小偷;“齐人固善盗乎”中“盗”,原指小偷、偷盗,现指强盗,“贼”“盗”二字意义古今正好调了个位。

;练习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颜色不少变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

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没有那么高深。

“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练习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②吾羞,不忍为之下。

;5. 词义强化:

;练习5.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6.感情色彩变化;练习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

愿为市鞍马

③ 多谢后??人,戒之慎勿忘;7.名称说法的演变

;练习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②(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③璧有瑕,请指示王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试题解析〗这里的“中国”就是古今异义词,在该句中它是指“中原地区”,如果等同于“中国”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尉佗所踞的南越(今广东、广西一带)也是现在中国的一部分。

参考答案: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就比不上汉王!;1.增强对古今异义的认识。古代文本的词义与今天有明显的变化,不可不分古今,不可强用今义解释古义。

2.强化语境分析意识。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不要脱离语境,要从语境中体会古今差别。

;即学即练;解析;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一个读音和它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现象叫通假。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应读本字的音。;;3.同声旁形声字替代。

例如: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昏礼宜昏昏:结婚。

〖试题解析〗联系上文可以知道,这里的“昏礼”其实就是“婚礼”,前一个“昏”同“婚”,解释为“结婚”,正确。;常见通假字;6.被:同“披”;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7.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8.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9.弊:通“敝”;困顿,失败。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疲惫,衰败。“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10.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11.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12.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13.材:同“才”;才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恺怿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知识就是力量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