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伤寒理法辨治疫病.pptVIP

  1.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于2010年1月30日在京举办“中医防治甲型H1N1流感研讨会”,从各家报告来看,大多数病例属轻症患者,邪气在表,传变较少,容易治愈。

有数份报告观察到,北京地区进入10月后,重症患者增多,死亡病例亦相应增加。笔者亦观察到,进入10月下旬后,患者退热时程延长。考虑已丑年太阳寒水在泉,遂在处方中加入羌活、苏叶,以加强解表发汗之力,可缩短退热时程。对他人所报道的部分重症病例,认为除患者个体原因外,可能尚有失治、误治因素。所谓失治,是指延误治疗,主要是患病早期未能及时解散表邪。所谓误治,主要是表证阶段过用寒凉解毒之品,致使寒凝冰伏,邪气不能外解而入里。清代刘奎在《松峰说疫》中曾有明训:”治瘟疫慎用古方大寒剂”。

因此,患病早期即表证阶段充分解表至为重要。笔者用麻黄解表,取汗迅捷,其余银、翘、蝉衣等,虽性凉而多为轻宣之品,无寒凝之弊。中医治疗外感病,讲究导邪外达,病势以外出为顺。若在初起即用寒凉,则有寒凝冰伏、邪毒内陷之虞。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教授曾就吸取手足口病的教训发表意见:手足口病本来大多症状轻微,其“高病死率的重要原因并不是病毒发生变异,而是滥用激素类和抗生素类药物,……结果导致病毒扩散,免疫失调,加剧脏器损害,致使病死率大幅度上升。”

顾植山提出在治疗甲型H1N1流感时也要注意这一问题。滥用中药的清热解毒和板蓝根等所谓的“抗病毒”药,可能造成与滥用抗菌素同样的后果。

(顾植山.从中医五运六气理论谈对当前甲型H1N1流感的认识.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4):458)2.3《伤寒论》方药可用于疫病治疗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白虎汤、麻杏甘石汤、柴胡汤、承气汤、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茵陈蒿汤、猪苓汤、理中汤、五苓散等方,伤寒、温病学派医家常用之。例如:《三因方》载:己未(1139)年,京师(南宋临安)大疫,汗之死,下之死,服五苓散遂愈。此无他,温疫也。太阳阳明合病(急性菌痢——逆流挽舟)案黄女,32岁。1991年9月30日就诊。初起觉周身不适,旋而恶寒发热,一身俱痛,无汗,缘缘面赤,体温迅即升高,达39.7℃,里急,下利十余行,脉紧数,苔白。检验大便见大量脓细胞。此例虽诊断为急性菌痢,但尚属初起,犹具表证。观其脉证,与《伤寒论》“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病机无二,遂用葛根汤原方,重用葛根、麻黄。一剂汗出热退,下利之势亦缓。再以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2剂,利止病愈。以伤寒理法辨治疫病高飞(解放军总医院一附院)2019.9.24青岛中医在防治疫病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和经验,但目前有将各种疫病一概视为温疫,轻忽甚至废用伤寒理法的倾向。治疗上也多针对温热疫毒,采用清热解毒等法。这种认识和举措是片面的,甚至是有害的,应予以纠正。因此——1.应重新认识《伤寒论》的价值汉至晋唐,概以伤寒为外感病(包括疫病)总称《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伤寒论》以伤寒为名,是因“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外台秘要》引许仁则论天行病云,“盖寒为天地杀疠之气,亘于四时,而善伤人,非温之行于春,暑之行于夏各旺一时之比,是以凡外邪之伤者尽呼为伤寒。仲景所以命书名,只取与此而已。”晋唐视“伤寒”一辞为雅称《肘后备急方·治伤寒时气温病方第十三》:“伤寒、时行、温病三名同一种耳,而源本小异。……贵胜雅言,总呼伤寒。”《小品方》云:“伤寒,雅士之辞,天行温疫,田舍间号耳。”宋至金元,尤其明清,伤寒概念逐渐狭义化,并与温病分别开来《伤寒总病论》谓:“温病若作伤寒,行汗下必死。伤寒汗下尚有错谬,又况昧于温病乎?”吴又可《温疫论》云:“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明清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建立是对中医外感热病学的重大贡献,也是对《伤寒论》的补充和发展。

不少学者认为,目前多数疫病具有温热性质,寒性病变较少。即便如此,也不能成为温病可以取代伤寒的理由。

许多人在概念上并不否认伤寒,但在临床实际中,却往往轻忽甚至废用伤寒理法。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温病学说主张温热疫疠毒邪致病,由口鼻而入,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这与西医传染病学之病原学、传播途径、临床症状较为一致,易于接受。二是认为时代不同,运气和疾病谱有所变更,伤寒学说可能已不适用。或举出张元素所云“运气不齐,古

文档评论(0)

133****923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