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pdf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pdf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山东省日照市高三校际联合考试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及答案解析

日照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校际联合考试

语文试题2024.0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

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儒家文化有“乐学”的传统。《论语》开篇就讲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

乎?”明确指出了“学”与“悦”之间的关系。孔子还谈到学习的三重境界——知之、

好之、乐之,在他看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中国文化史上

备受尊崇的“孔毅之乐”,就是儒家“乐学”理念的生动实践,明代大儒王良(字汝止,

号心斋,阳明后学的集大成者,泰州学派创始人)有一首《乐学歌》流传于世,这首诗

就集中体现了儒家的“乐学”理念。

“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在儒家看来,乐乃是心之本体。明代大儒、王艮之

子王东压也指出:“乐者,心之本体也。有不乐焉,非心之初也。吾求以复其初而已矣。”

快乐乃是心的本来状态,如果有烦恼出现,那就是离开了心的最初状态。读书人通过修

身养性,就是要恢复心的最初状态。在现实生活中,苦乐掺杂,悲喜交替,乃是人生常

态,“不乐”与“乐”如同孪生兄弟,它们往往结伴而来。在王艮看来,真正的“乐”,

不依赖于外在的条件,也不受外境的干扰,它不是一个人能够获得的某种外在之物,而

是他存在的本来状态,真正的“乐”并非是欣喜若狂或兴高采烈,而是内心宁静、无有

忧愁。刚出生的婴儿,既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他只是处在一种简单自然、自在自

适的状态,这种状态也可以看作一种“乐”。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人的头脑开始发育,

欲望逐渐萌生:正是头脑所制造的私欲,把“心之本体”给蒙蔽、束缚了。一旦陷入欲

望的泥潭,必然患得患失,烦恼也将如影随形。

“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当一个人私欲萌发,即

刻就会被自己的良知觉察到。私欲一旦被良知觉察,自然而然地就被消除了,作为本体

之真乐将会重新显露出来。所谓良知,就是本来的“知”,亦即“婴儿意识”,或者说

纯净的意识。良知的功能就是知道、感知。所谓“致良知”,简单来说就是始终保持警

觉,觉知当下的一切。这是阳明心学的重要修养功夫。良知与私欲,如同光明与黑暗,

当光明进来的时候,黑暗将自然消退,正如王阳明所说:“有如烈火之燎毛,太阳一出,

而魍魉潜消也。”

“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在王艮看来,真正的“学”

就是致良知。真正的“乐”,就是通过致良知,发现自己的本体之乐。如果在致良知的

过程中体会不到“乐”,那就偏离了圣贤之学的宗旨,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致良知。

当然,如果不去学习和践行致良知,也难以体会到这个本体之乐。这意味着,当我们处

在放松而警觉的状态,内心宁静、无有思虑,那就是在“学”(致良知);当我们处在

紧张和焦虑的状态,内心躁动、思绪纷杂,那就不是在“学”(致良知)。在王阳明看

来,“常快活便是功夫”,故而,要体会到真正的“乐”,不仅要研读圣贤之书,而且

需要恰当的训练或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情绪的垃圾丢出去,“心之本体”才有可能显露

出来,当一个人的内心越来越宁静,越来越平和,越来越喜乐,就意味着这个“学”是

卓有成效的,那是处在正确的学习方向;如果内心越来越纠结,越来越疲惫,越来越痛

苦,那就意味着它是不自然的,很有可能偏离了圣人之学的方向。

“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乐是学,学是乐。”王艮提出,要在乐中求学,当我

们的心处在宁静愉悦的状态,学习圣贤之学(致良知)将会更有效率,如果心中感觉到

不乐。那还不如停下来歇息。与此同时,学中也有乐,在学习圣贤之学(致良知)的过

程中,将自然而然地体会到那个本体之乐。在儒家看来,“乐”就是“学”,“学”就

是“乐”。“学”与“乐”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一旦把它们割裂开来,也就步入歧途了。

这意味着,真正的“学”并不是拿起书本来读的那个状态,而是保持觉知,安住当下。

文档评论(0)

zhaolubin20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