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辛弃疾词的异同 .pdfVIP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轼与辛弃疾词的异同

第一篇:苏轼与辛弃疾词的异同

深广的内涵与炽烈的情感

——试论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

摘要: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代豪放词的的重要作家,他们以卓著

的才情、恢宏的气度扩大了词的题材,拓展了词的意境,提高了词的

文学地位,使得词与诗并驾齐趋。但他们的词风又有着不容忽视的差

别。东坡倾向于从痛苦中求超越、求解脱,跨越现实的黑暗去追寻理

想的光明;而稼轩的词更多表现了对于显示的苦恨执着和挣扎奋斗,

表现了悲愤的呼喊和或一样燃烧的激情。概言之,即东坡旷达,稼轩

悲愤。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词;区别

纵观苏、辛二人词风,他们均以其不受声律束缚,体裁广泛,笔

势纵放,气象恢弘,而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形成了词史上的“豪

放”一派。作为豪放词的代表,苏轼奠定了词的基础,随后辛弃疾把

豪放派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然两人的创作因其命运和人格的不同而

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质,给人不同的美感和震撼。苏轼以词为诗,在

词中表现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以及追求失败后的洒脱旷达。辛

弃疾以文为词,在词中表现了因无法实现自身报国之志而郁积于心的

忧思悲壮、沉郁苍凉之情。故陈延焯在其《白雨斋词话》中曾云:

“东坡心地光明磊落,忠受根与性生,故词极超旷,而意极和气。稼

轩有吞吐八荒之概,而机会不来——故词极豪雄,而意极悲郁,苏、

辛两家,各自不同”[1]

一、飘然旷放与沉郁悲愤

苏轼和辛弃疾出生相距百年,一个生活在北宋,一个生活在南宋;

一个科举出生,名满天下。一个行伍出身,英名丧敌胆。不同的生活

经历造就了他们不同的创作思想。

苏轼的豪放词风不仅源于他对艺术的领悟和积累,更重要的是来

自个人的政治生活的经历。苏轼的仕途生涯中几经贬谪,又几起几落,

甚至入狱,饱经人生的大喜大悲。在面临理想与现实中逐渐随遇而安,

旷达自得。以诗歌赋排遣政治上的失意、苦恼。“毁誉不动,得丧若

一,福祸苦乐,念念迁逝”的处世态度,又使得他在大自然中寻得自

己的真正归宿。《水调歌头》中“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

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便是他在面对挫折前最好的诠释

相对于苏轼而言,辛弃疾人生态度要积极得多。一生主张抗金,

虽遭不公平待遇,但仍不放弃,一次次碰壁,一次次的悲愤,一次次

的振作。与此,他的词中总洋溢着悲壮,使人读来倍感压抑,却总不

禁要为他的爱国之心击节叫好。如《永遇乐·登京口北古亭怀古》中抒

发江山依旧人事已非的情感和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抱负,同时,

借古人之状讽喻南宋皇帝之弱,手法老辣,意味深远。词末,“廉颇

老矣,尚能饭否?”词人以廉颇自比,倾诉报国有心,请缨无门的悲

愤。

二、哲韵书生与弓刀游侠

苏轼作为一个未跨出书斋之门的书生,虽也想要投笔从戎,但战

场对于他来说,毕竟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他对这个世界只能发挥

他的想象去描绘。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用“遥望”去想象描绘“谈

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战争场景。词中集中笔力塑造了一位“雄姿

英发,羽扇纶巾”青年领袖周瑜的形象。并用“小乔初嫁了”这一美

人衬英雄的细节,更见周瑜的风姿潇洒,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

作者借对周郎在赤壁之战建立大功的往事抒发壮志难酬之心。最后笔

锋一转“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洒脱和旷达则是对人生的无限

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有大彻大悟、超脱尘

俗的味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词中这一心理变化过程就是

苏轼“眼前轻而悟更远”的人生境界和精神气质的具体体现。

辛弃疾则是一个战争的过来人,亲身金戈铁马,峥嵘岁月,生死

早已置之度外。他笔下有是夜下“八百里分麾下炙”的将士同甘共苦

的粗犷,是“沙场秋点兵”的雄壮,是“燕兵夜捉银胡女足,汉箭朝

飞金仆姑”的惨烈。在同为怀古之作,的《南乡子地啊·登京口北古亭

怀古》中,“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表达对英雄

如权的歌颂,更是作者将心中的抗金事业的正义伸张到了极致。将孙

仲谋作为后世的表率提出,激励诸公当如孙仲谋所为,表现出他深沉

的赤子之心,更是辛弃疾“眼前重,则悟不暇”的精神气质的自然表

露。

三、“东坡范式”与“稼轩体”

苏、辛二人并称,但他们有着不同的精神气质和创作思想,而这

两点都离不开不同的艺术手法为载体,所以他们两人在艺术手法上也

各有千秋。

1、“以诗为词”与“以文

文档评论(0)

139****379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