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统编版:一个粗瓷大碗教学设计.docx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统编版:一个粗瓷大碗教学设计.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一个粗瓷大碗

教学目标

认识“陈、曼”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还”。

学生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围绕“粗瓷大碗”发生的故事,感受赵一曼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1.认识“陈、曼”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还”。

2.默读课文,了解围绕“粗瓷大碗”发生的故事。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感受赵一曼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1、同学们,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无数英雄儿女喋血沙场,为祖国,为民族,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个粗瓷大碗,这个粗瓷大碗有着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个粗瓷大碗》,学习赵一曼烈士的一个小故事,去感受烈士的高尚品质。

2、出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一个粗瓷大碗)

3、了解赵一曼。

赵一曼(1905年10月-1936年8月),女,汉族,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人称李姐。四川省宜宾县白花镇人(今四川省翠屏区白花镇)。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民族英雄,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赵一曼1935年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于1936年8月被捕就义。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切入主题,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开启本节课的学习。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任务一: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这些字音读准,在课文中把它们圈起来。

(2)学生自主学习。

(3)教师检查朗读课文的学习效果,对于学生读错的字音进行矫正。

教师指名朗读课文,认真倾听,对于读错的地方,举手指出来,并进行改正。

预设:平舌音、翘舌音、多音字

第五段中“高粱米饭”,中的“粱”在这里应该读作轻声。

“粱”这个字本身是二声的,但是在“高粱”这个词中是要读作轻声的。

教师示范,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在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和词义时,借助了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对一些需要注意的字着重强调,加深学生印象。)

过渡:这篇课文是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第八单元的人文精神是: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语文素养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意思。这篇略读课文的自学提示是:默读课文,说说这个“粗瓷大碗”有什么感人的故事。查资料,了解有关赵一曼的事迹。

任务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过渡: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1)教师指导学生默读的方法,学生按要求默读,完成填空。

预设:根据“一个粗瓷大碗”这个线索梳理文章结构。

(一)送碗:通讯员给赵一曼送来了一个碗。

(二)用碗:赵一曼把高粱米饭换成了半碗野菜粥。

(三)失碗:赵一曼又没有碗了。

教师板书:(送碗用碗失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帮助他们解决自读提示中的第一个问题。对知识的学习不能是支离破碎的,要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回归整体。)

2.交流故事的感人之处。(自主学习)

教师提出默读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默读,默读,要求我们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思考: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一)送碗

预设1:赵一曼把之前吃饭用的搪瓷缸子给了新战士,通讯员好不容易给她找到一个粗瓷大碗,赵一曼却让通讯员还回去这件事让学生很感动。

出示句子:赵一曼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

引导学生围绕“早就”体会赵一曼关心爱护战士的品质。(板书:关爱战士)

出示第3、4自然段:

赵一曼看着这个碗,对通讯员说:“哪里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

“这……这……敌人都被消灭了,往哪里还啊!”通讯员为难地说。

要求:①想象赵一曼当时的神态,同桌互读。

②想一想,赵一曼为什么要这样说?从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指名学生朗读赵一曼及通讯员的语言描写,体会赵一曼关爱战士、以身作则的品质,体会战士们的英勇。

教师提示:这也说明了粗瓷大碗的来历。(板书:碗的来历)

(二)用碗

预设:通讯员给赵一曼盛满满一碗高粱米饭,赵一曼倒掉高粱米饭盛半碗野菜粥,赵一曼与战士们同甘共苦让学生感动。

1、PPT出示:

开饭了,通讯员用这个大碗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他想:“这回我们政委该吃顿饱饭了。”

引导学生从对通讯员的心理描写,了解赵一曼没有吃过饱饭,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品质。

2、出示句子:那些日子非常艰苦,抗联部队几个月来都是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有时候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给部队送来一点儿粮食,但得留给伤病员吃。团长、政委和战士一样,嘴边有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了。

引导学生围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12教育资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2月03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