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武汉风俗礼仪知识
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武汉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具有特色的人文景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武汉有什么风俗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武汉风俗礼仪,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节日风俗1、腊月三十——武汉人最重视的节日,俗称过。这一天,全家欢聚一堂,吃一顿丰盛的团饭。饭一般要用三全(全鸡、全鱼、全鸭)、三糕(鱼糕、肉糕、羊糕)、三丸(鱼丸、肉丸、藕丸)等。近来人们又在桌子中间置一火锅,热气腾腾,更增添了节日气氛。2、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要炸制春卷。元宵节的晚上,人们还要用糯米粉和豆沙馅做汤圆食用,以预祝一工作圆满、顺利。春节期间,人们还吃糖炸糕,以象征新生活甜蜜、高升。3、农历三月三——武汉市民纷纷走出家门踏青,或登高或临水游览。大家边游玩边采集地米菜,一方面领略了大自然的风光,另一方面又活动了筋骨。4、农历五月五端午节——武汉人有吃咸鸭蛋、粽子、饮菖蒲雄黄酒及馈赠绿豆糕、杏仁豆腐、八宝稀饭、冰糖莲子、米面发糕等去暑败火食品。冰箱的普及,冰镇汽水、冰镇啤酒为人们解除了不少夏日的暑热烦闷。5、八月十五中秋节——武汉人必于这花好月圆之夜,边吃月饼边赏月。其中汪玉霞酥饼松、酥、香、甜,为饮酒赏月的上等点心。汉剧文化汉剧旧称楚调、汉调,又名楚腔、楚曲,初步形成于清代康乾间,至嘉道间走向进一步成熟,至今已有三百多的历史。它流行于湖北,远及湘、豫、川、陕、粤、皖、赣、黔、晋等省的部分地区。汉剧的角色行当较为完整,共分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十大行。各行都有自己的表演程序,对兄弟剧种行当的丰富和发展有较大影响。在中国戏曲发展历史上,汉剧为京剧的形成作出过特殊的贡献,对川剧、滇剧、桂剧、湘剧、粤剧、赣剧等地方戏曲剧种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是研究戏曲板腔体系、戏曲音乐结构演变的重要史料和进行艺术创新的资源。汉调在中国戏曲史上最重大的贡献是直接孕育了我国称之为“国剧”的京剧,为庆贺乾隆皇帝八十岁生日,自乾隆五十五(1790)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京,湖北汉调艺人亦随徽班“北上”,徽汉相互影响,同时吸取北京的秦腔及昆腔,逐渐融合,演变发展而成“班曰徽班,调曰汉调”的“皮黄”班,“二黄戏”。从声腔、板式、乐器、语音、剧目、演员、服饰、砌末等形成了一个上至清王朝慈祥太后所“独喜”,黎民百姓所“同赏”的新型剧种——京剧。(京剧之称,乃京城二黄班赴沪演出,由京班演变而来)。汉剧在历史上不仅湖北一地,曾有荆河、襄河、府河、汉河四大河派的繁衍发展。汇入汉河为主的汉调(前期亦称楚曲、楚腔、楚调等)一直是湖北首出一指的主要地方戏剧种。楚调形成之后,外省而入的昆腔(昆曲)弋腔(弋阳腔),清戏等均曾被楚调所融汇,昆曲剧目中的长短句套曲声腔,汉剧改造成平板搬演,清戏的剧目也大量改编成皮黄演唱,仅高腔未被湖北汉剧所吸取,由常德汉剧所接纳传唱。昔日的楚调,在荆楚大地有着“一统天下”的兴旺局面。这是由于汉口一地,九省通衢,占地势交通之利,因居于华中而四通八达;又因经济商贸物质,经与荆、襄、府、汉四大支流涌入汉水与长江交汇之汉口,商贸经济带来了地方戏曲的兴盛。地方戏曲的兴盛也推动经济的不断繁荣,“货到汉口活,戏到汉口红”,成为经济与戏曲共同繁荣的形象写照。经过四百的发展,汉剧已形成特定的文化内涵。它是历史悠久的文化记忆,也是具有传承性的特色文化。随着汉剧渐渐深入到群众生活中,它就成了一种较为人熟知的文化现象。汉剧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能够帮助人们系统地去认识汉剧事物,了解古典戏曲文化的精髓,研究具有地域性的文化生活。同时,汉剧已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部分内容,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有着积极作用。禁忌一是吃饭时不能将筷子插在盛着米饭的碗里,特别是家中有七八十岁老人的,绝对不允许将筷子插在盛满米饭的碗里。这是因早间家里死人后要摆供品,其中“倒头饭”就是将筷子插在盛满米饭的碗里。如果将筷子插在盛着米饭的碗里,是对家中老人的最大不敬。二是吃完米饭后,碗里要一干二净,不能有剩余的米粒粘碗上,老辈人常对轻人说,碗上粘着米粒,将来就要娶个麻脸的媳妇。实际上是告诫轻人要养成珍惜粮食的好习惯。三是吃米饭不够时不能说“要饭”或“再要一碗”,要说“再来一碗”或“再盛一碗”,因过去老武汉人将街上的乞丐称为“要饭的”。四是吃饭时不能吧唧嘴,喝汤时不能出声音,要用勺一下一下轻轻地喝,不能端起碗大口大口地喝,如果声音过大,被视为对旁边吃饭人的不尊敬和没有教养,像猪吃食儿。五是不许用筷子敲打饭碗,饭菜没端到桌子上时,孩子们要静静地坐在桌前等待,如果哪个孩子不懂事用筷子敲打饭碗,大人会马上训斥:“我这儿不收要饭的。”因为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