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语文解析】厦门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pdf

【双十语文解析】厦门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pdf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厦门双十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413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小题,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子游鱼之乐所体现的思维,是一种会通万物的思维,在诗意的心灵中,打通“我”与世界的界限,

通世界以为一,这一理论在中国美学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鱼乐之辩中,庄子以知游鱼之乐而发出会心的感慨,惠子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诘难之,透露

出道、名二家的不同思想指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惠子的问难若从理性角度看,是完全合理的:

鱼的快乐是鱼的体验,人不可能知道鱼的快乐。“出游从容中”,是鱼游动的样态,并不表示鱼有这样的

情绪体验。庄子与鱼别而为二,二者各为孤立的世界,不存在相通的物质因缘。因此,从科学角度看,庄

子的论断不成立;从逻辑上看,庄子的推论也无根据。

游鱼之乐这个论题的要点之一,就是“知”。惠子认为,鱼之乐不可“知”,但庄子说“助我知之濠

上也”。这句话是此论辩的关键。正像宣颖所解释的:“我游濠上而乐,则知鱼游濠下亦乐也。”正因

“我”来到这河边,徘徊在河的桥梁上,正因“我”心情的“从容”,在这从容游荡中,“我”感到无拘

束的快乐,所以“我”“觉得”游鱼是快乐的,山风是快乐的,白云是快乐的,鸣鸟是快乐的。这是诗意

的目光、审美的目光。

惠子守其孤明而不与万物相通之心,而庄子却致力于凿通孤立世界之间的界限,是人与物关系的“绝

地天通”。他以诗意的眼光超越“人”的态度,超越科学、功利的视角,以天心穿透世界。他在桥上看

鱼,鱼在桥下优游,在他的感悟中,桥没有了,水没有了,“我”没有了,鱼和“我”的界限也没有了,

世界即如一大河流,他和鱼都在这河流中优游。鱼非“我”眼中所见之鱼,而是在“我”生命中游荡的

鱼,“我”也非故常之“我”,而是“丧我”之“我”。在“遇”而不是“目视”中,二者会通合一。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如果站在人与天分离的角度看,天是天,物是物,我是

我;如果站在诗意的立场看,“我”与世界的界限打破了,“我”和世界融为一体,还归于世界的大本。

我们通常所说的诗意的眼光,就是从生命的角度看世界。庄子所反复强调的“天地与我并生”“磅礴乎万

物以为一”云云,即是说“人在世界中”,人并不在世界之外。人在世界中,是世界的“在”者,而不是

“观”者。

庄子将会通物我的纯粹体验境界称为“物化”,“化”于物,“我”就是物,没有了物我之间的界

限。“物化”是和“对象化”相对的一个概念,它将人从“对象化”中拯救出来,让生命自在显现。濠梁

上的快乐,是非“对象化”的境界,这一思想在后世中国美学中得到了丰富。

(摘编自朱良志《游鱼之乐——会通物我》)

材料二:

我们通常都有“以己度人”的脾气,即每个人对旁人旁物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时,

是凭自己的经验推测出来的。庄子看到鲦鱼“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也是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

的滋味是有经验的。

正如我们常说云飞泉跃,但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常说山鸣谷应,但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

应?而我们这样说的时候,其实是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门看作我们的侪辈,觉得它们

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移情学作用是和美感

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

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

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既然美感经验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那我们可以从这个前提中抽出两个结论来:首先,

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性分密切相关,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

亦浅。比如一朵含露的花,在这个人看来只是一朵平常的花,在那个人看或以为它含泪凝愁,在另一个人

看或以为它能象征人生和宇宙的妙谛。一朵花如此,一切事物也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8****03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