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审题以立骨,逻辑以丰肌
——2024年新Ⅰ卷高考作文阅卷心得
2024年高考作文新课标Ⅰ卷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试题特色
1、概念辨析。材料有三句话构成,第一句话陈述背景、事实:“问题”-“答案”,第二句话问句:“问题”-“多少”,第三句话仍是问句:“怎样”-“联想和思考”。材料的中心意是“问题”-“答案”-“问题”。认真辨析不难发现,这里前后两个“问题”的含义明显不同。前一个“问题”,是指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矛盾或困惑,欲求解决的心理状态,即初级问题。后一“问题”,可能是由前一问题“得到答案”后而产生的新的困惑或困难,它指向改变认知、探寻真理的问题。前者“问题”类似英文中的question,后者“问题”则类似problem。无论是外延还是内涵后者远远大于前者,写好这篇作文的关键首先就要把两个“问题”在脑海里辨析清楚。
“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中的“答案”,是一个次核心概念。“解决”“问题”是习见习用的固定动宾搭配,为什么问题要用“得到答案”,不用“解决”?是命题人的疏忽吗?非也!这里也许就暗藏命题人的煞费苦心。“解决”意味着问题处理的完毕,意味着矛盾的终结。“答案”则不然,“答案”有结论层面的正确和错误之分,有事实意义上的真假之分,有价值判断上的高下之分,有情感归属上的认同与否之分。试题意在引导考生辨析常用词的概念。
2、时代气息。AI技术普遍地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互联网、人工智能通过高考作文题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在普遍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学习环境下,考生的自我发挥意识和探究精神得以很好地衡量。试题积极引导考生参悟社会生活、科技发展,从不同维度思考互联网、人工智能的问题。
据媒体报道,2024年4月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曾预测,人工智能可能会于2030年超越人类的总体智能。高考前一个月的新闻热点竟然成了高考命题的背景材料,如果该预言成真,那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人类的“福音”,还是人类的“灾难”?试题以重大的科技变革与人类未来的发展相关联,表面上看是在引导今年高考课标Ⅰ卷十一省的“考生之思”,实际上,考试一结束,这一“问题”瞬间就引发了“全民之思”乃至成为“时代之思”。命题的出发点在于尝试引导考生思考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讨论这一问题,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做一个现代人。一道具有极强时代气息的高考作文题,在某种意义上,也激活了全民的思维。
3、思辨创新。今年的新课标Ⅰ卷作文试题,创新的色彩非常浓烈,既能体现反押题功效,又突显思辨能力的考查。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上海卷的命题特点,与2023年上海卷“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且命题立意更加高远,更能区分考生的思维能力的高低。显然2024年的新课标Ⅰ卷作文题在思维品质的考查上相比较过去几年的新课标Ⅰ卷作文题犹显技高一筹。2023年,“故事是有力量的”,材料中心语就是作文立意;2022年,“本手、妙手、俗手”三者的关系,考查多元关系的思辨;2021年,材料是毛泽东关于“体强”与“体弱”的文段,考查强弱转化的思辨。
“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该问题发人深省,意蕴丰富,给写作留下了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或正或负的弹性思考空间。①“多少”:科技带来便捷,也带来新的知识新的问题,问题会越来越多;或保持思考习惯,培育探索精神,不断发现问题,问题越来越多。问题很快解决,没有发现新的问题,问题越来越少;或一有问题,就依赖网络和人工智能,产生思维惰性,问题会越来越少。②“深浅”:能够依靠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得到“答案”的问题,往往是知识性的问题,即“浅”问题;而多元的、开放的、复杂的、关涉情感与伦理价值观的问题,仅凭借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是难以解决的,即“深”问题。③“正负”:人类依赖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确实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地获得其所需要的答案,是为“正”;人类有可能渐渐习惯于依赖人工智能替代自己思考与表达,长此以往,人类的想象力、好奇心、意志力、情感体验力因此受损,甚至逐渐丧失,是为“负”。命题立足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品质的培养,考生可以就某个观点加以充分论证,对某一现象进行深度揭示与思考,还可以由近及远畅想未来科技的发展前景。
(二)审题立意这是一篇热点类材料作文。材料聚焦近些年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这一热点话题,选材逻辑和2023年全国甲卷“人、技术、时间”作文题有异曲同工之妙。试题聚焦新科技快速发展和应用的背景下问题的多与少这一热门话题,引导学生由材料中的“问题”和“答案”出发,得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整本书阅读第一课(讲义).docx
- 知识清单08 细胞的增殖(4大考点+5个易错点)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知识清单.docx
- 考题猜想01 常考点巩固(20大考点+60题训练)(含答案解析).docx
- 考题猜想01 常考点巩固(20大考点+60题训练).docx
- 考题猜想02 重难点攻关(18大重难点+60题训练)(含答案解析).docx
- 考题猜想02 重难点攻关(20大考点+60题训练).docx
- 考题猜想03 易错点梳理(12大易错点+50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docx
- 考题猜想03 易错点梳理(20大易错点+60题训练).docx
- 课次3 ペット导学案 2023-2024学年初中日语人教版八年级第二册.docx
- 黎巴嫩撤侨,一场震撼心灵的归途:国歌声中,那穿越战火的回家之路高考语文写作技巧实战分析与素材运用.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