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pdf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pdf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文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一)课文赏析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早期诗歌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

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声在欢呼怒

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

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看吧,

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力的绘画绘画,表演着“力的力的舞蹈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

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

这是一幅惊心动魄的力的画图,力的颂歌。写作这首诗的时候,作者正在日本福冈的九州大学医学部留

学,那是在中国的“五·四”运动爆发不久的时间。“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

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青气盛的郭沫若,使他的如之笔,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诗中描绘的滚滚洪

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再推开一层说,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

“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

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五:四”运动所展示的中国未来,是光辉灿

烂的图景。从第二个更宏观的思想层次说,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也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日本,冲向

中国,并且势将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这是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之势。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同样可

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诗人在同年写的《笔立山头展望》一诗中曾以极大的热

情歌颂这种新兴的生产力:“一枝枝的烟筒都开着了朵黑色的牡丹呀!哦哦,二十世纪的名花!近代文明的严

母呀!”互相参照印证,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

这首诗堪称为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从其诗歌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

进的时代精神。据作者说,在那段时间里,“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飙

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我的作诗的经过》)阅读

这首诗,读者最突出的感受正是这种惠特曼式的“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它是在感情激荡时一气呵成的,

是火山爆发喷涌而出的岩浆,其气势汹涌,灼热逼人,使得后代的读者也感同身受。郭沫若一向主张,诗不

是“作”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作”有造作之意,而“写”字在古汉语中可以和“泻”字通用。郭沫若的早期诗

歌,很多都是灵感到来一泻直下的产物。读这样的诗,读者会感到作者就站在读者面前,他的火热赤诚的心,

澎湃激扬的热情,一下子就把读者全部感染了。

(二)课文精读

1.什么是新诗?它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词、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诗歌(包括诗、赋、词、曲等)曾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到了近代,古典诗歌的创作

逐渐走向僵化,诗歌语言与现代口语严重脱节,它在形式上(包括章法句式、对仗用典以及平仄韵律)的种种严

格限制,对诗歌的发展造成极大的束缚。因此,新诗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最重要的

组成部分。

2.简述新诗的发展脉络

新文化运动时期:新诗的“尝试”———胡适等

20年代:新诗的奠基与开创———郭沫若等

新诗的规范———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派

30年代:新诗的拓展与创新———戴望舒、卞之琳与现代派诗

40年代:新诗的成熟与深化———艾青、穆旦与九叶派

3.简介郭沫若其人及文学史的地位。

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字鼎堂,四川乐山人。1914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

人成立创造社。1923年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编辑《创作周报》《洪水》,提出“革命文学”主张。

1928年起旅居日本,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出版诗集《女神》《瓶》《前茅》《战声》《凤凰》等。

郭沫若是五四时期的狂飚诗人,他的《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他又是个戏剧家,从20年代开始

从事历史剧写作,40年

文档评论(0)

195****405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