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今读》读后感.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语今读》读后感

仔细读了李泽厚的《论语今读》这本书,虽不是大彻大悟,但也

触动心灵。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论语今读》读后感,欢迎阅读

《论语今读》读后感篇一

最近,有幸得读李泽厚先生《论语今读》一书,很是受教。《论

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圣经》,是孔子思想和儒学文化的集中反映,

以前也多次读之,但一直是一知半解。虽然有许多学者或注、或解、

或说,但越读这些东西,越是感觉一头雾水,不得其旨。今读李泽厚

先生之书,一种豁然开朗之感油然而生。些许体会,此以记之。

论语首章即讲“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

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此章分为三层意思,第一层,学习并经常实践着,是一件很愉快

的事;第二层,有朋友从远方来,与自己谈心交流,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第三层,没有人了解自己,却不烦恼怨怒,不失其尊严和平静心,才

是真正的君子。此三层愈转愈深,最终达到一种情感体验中的理想境

界,即“君子”之境界。

李先生解读,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乐感文化”。

它具体呈现为“实用理性”(思维方式或理论习惯)和“情感本体”(经

此为生活真谛或人生归宿,或曰天地境界,即道德之上的准宗教体验)。

“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乃华夏传统的精神核心。作为儒学根本,

此章揭示的“悦”、“乐”,就是此世间的;它不离人世、不离感性而

又超出它们。学习“为人”以及学习知识技能而实践之,当有益于人、

于世、于己,于是中心悦之,一种有所收获的成长快乐。

中国传统儒学,综为人学。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学习前人的

生活经验并且不断运用于自己的生命实践,应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比如幼儿学会说话,学会模仿成人一个动作,学会做一件简单的事,

他会不断地重复实践,并以此为乐。刚刚步入校门的学生,学会了一

首小诗,他会诵给同学和家长听,并以此为乐。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

长,孩子们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快乐呢?首先是“学”与“习”的脱节。

“习”,朱熹注为“鸟数飞也”。人们不断地学习,就像鸟学习飞翔

一样。小鸟不仅要观察成鸟的飞翔,而且要亲自实践,亲自去飞,才

能感受到天地的辽阔,才能体验到飞翔的快乐。而今天的学习,往往

脱离实践,没有实践,学习就变得枯燥起来,乏陈新味,无法体会学

习的快乐。其次,现代化的生活,所谓的“科学主义”,让学习成为

一种机械化劳动,成系统、成批量、成流水线似的学习,让人成为了

机器,而失去了情感体验,学而无“情”,自是一种痛苦的事。其三,

由于学习负担过重,学习目的逐渐变得模糊起来,学习实用性逐步缺

失,只有奋斗,没有成果;只有前进,没有目标;只有越来越精深的学问,

没有人之为人的精神感受,学习只是一种任务,一种负担,一种成长

的压力而非动力,自然就失去了学习的快乐。

如何让学习回归快乐?简而言之,一要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学习

内容及过程要尽可能与生活接轨,通过实践、思维、探索,去获取知

识和生活真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二要有情。在情感

中学习。李泽厚先生将“情”分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三

个层次。“悦神”就是接近或进入某种宗教境界或宗教体验。“悦志”

就是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去建立依归、信仰,去设定“天行健”,并

总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其结果就是在世俗中育高远,在平凡中见

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三要交流,与同学朋友

(同门曰朋)交流,与老师家长(有生活经验的人)交流,与社会现实(生活

环境和现实场景)交流。在交流中体验友谊的真实情感,检验学习的实

用价值,获取成长的真正快乐。

《论语今读》读后感篇二

仔细读了李泽厚的《论语今读》这本书,虽不是大彻大悟,但也

触动心灵。《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

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

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

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论语》犹如高山

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李泽厚把一位两千年前

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

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它不是简单地对经典做出

字面上的训估与注解,而是在“半宗教半哲学”的对话体里分离出

“宗教性道德”(内圣)和“社会性道德”(外王),前者成为个体的生活

意义和人生境界的追求而后者创化性成为现代政体的形式,由此培育

人性情感、重视和把握个体命

文档评论(0)

180****47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