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哲学视角探析苏轼的琴诗与哲思【论文】.pdf

音乐哲学视角探析苏轼的琴诗与哲思【论文】.pdf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音乐哲学视角探析苏轼的琴诗与哲思

摘要:在深受释、道影响的苏轼身上,诗歌、音乐

与哲学都有丰富、深刻的体现。现存苏轼琴诗展示出对音乐

存在方式的高度关注。苏轼在《琴诗》中质疑音乐的存在,由

此提出“琴非雅声”说,并在针对陶渊明“无弦琴”所作的翻案

诗中直面消失的音乐,对乐器、音乐机制与音乐的关系作出

客观评价。面对稍纵即逝的音乐,苏轼提倡音乐中的审美人

格,用诗歌记录、保存,使音乐在文化、审美的层面上得以

传承。

关键词:苏轼;琴诗;音乐哲学;存在;

音乐、诗歌与哲学关系密切,产生哲理诗和音乐哲学

(1)。其中,哲理诗在古典诗歌研究中得到广泛运用,而音乐

哲学则罕有论及,这就使诗歌与音乐研究难以推进。(2)在

深受释、道影响的苏轼身上,诗歌、音乐与哲学都有丰富、

深刻的体现。他对音乐尤其是古琴有许多哲学思考,富含闪

光片段。比如《东坡志林》卷四云:“英曰:茶新旧交‘,则香味

复。’予尝见知琴者,言琴不百年,则桐之生意不尽,缓急清

浊,常与雨阳寒暑相应。此理与茶相近,故并记之。”(3)虽

是因论茶触发,但如果不是经常思考此类问题,苏轼也不会

得到启示。纵观苏轼的音乐哲思,主要集中在对古琴的探索,

尤其对音乐的存在方式最感兴趣,其中又包含着音乐存在的

空间性和时间性等问题。学界的探究多以“乐道”、“琴道”或

传声艺术为主(1),重心不是落在“道”上,就是具体的“技”

上,而缺乏深入的个案研究。本文从音乐哲学角度论述,通

过探究苏轼的琴诗与哲思,具体展现其音乐方面的困惑与解

答,从而探索诗歌与音乐的研究新路。

一、《琴诗》对音乐存在的质疑

元丰四年(1081年)六月,苏轼作《琴诗》云:“若言琴上

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

听?”此诗甚类佛偈,苏轼《与彦正判官》明确说道:“某素不解

弹,适纪老枉道见过,令其侍者快作数曲,拂历铿然,正如

若人之语也。试以一偈问之”(2),内容上又与佛经关系密切。

《楞严经》卷四云:“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

妙指,终不能发。”(3)因此,一些学者认为此诗不是诗(4),

更多的学者则从此诗与佛禅关系的角度考量(5),也有学者

认为尽管是佛禅戏作,并不减损作为诗歌的魅力(6)。将佛

禅因缘和合思想引入诗歌中并非苏轼独有。韦应物《听嘉陵

江水声寄深上人》:“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

雷转空山惊。”(7)又《赠李儋》:“丝桐本异质,音响合自然。

吾观造化意,二物相因缘。”(8)宋长白评价云:“皆于楞严三

昧有会心处;韦语显,苏语密。”(9)问题在于,苏诗在韦应物

诗歌的基础上有什么新创造?当然,这种思想并非佛家独有,

儒家易学思想也有此类观点。如苏洵《仲兄字文甫说》对“风

行水上,涣”之解释(10),通过风与水相遇产生涟漪的自然

现象,来表达对文章形成的看法,对苏轼也有影响。但更让

人关心的是,苏轼在此影响下,又在诗歌中给出了什么新哲

思?

目前学界在新哲思角度有所思考,如刘承华认为苏轼诗

歌体现出他对演奏之道的独特领会:“当心与谱、手与弦的关

系还需要你去处理时,即意味着你仍然在将演奏当作演奏,

因而也就意味着你的心、谱、手、弦之间尚未达到高度的默

契与统一。只有当你演奏时而又忘记你在演奏,才算达到真

正的演奏境界,进入演奏之道‘’。”(11)池泽滋子则认为苏轼

更关心精神的解脱之道:“虽然这首诗说的只是琴的声音不但

不在琴的乐器本身,也不在演奏者的指法,但是苏轼在这首

诗里,表现了要从乐器和指这些物体解脱出来的自由自在的

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琴的真趣。”(12)这些意见都一定

程度上揭示出苏轼的哲思,但没有揭示出苏轼的“音乐”哲思,

而要探讨这一点,就不得不跟诗歌联系起来。

事实上,只要把苏诗跟韦应物诗歌一比较,就能看出苏

轼的关注点不在因缘和合上,而涉及音乐的空间存在问题。

为更好地理解,不妨引用波兰美学家罗曼茵格尔顿·(Roman

Ingarden,1893—1970)的音乐存在概念

文档评论(0)

176****61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