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
两宋时期巴蜀医学的先进性
?
?
(安徽大学历史研究院)
【摘要】两宋时期巴蜀医学繁荣,为当时中国医学发展中心之一。唐慎微、史堪、石藏用、史崧、单骧等皆为名重一时的医家,《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以下简称《证类本草》)、《史载之方》、《苏沈良方》、《十产论》等皆为医学名着。两宋时期巴蜀医学在本草学、脉学、产科学、内科及养生学等方面达到了当时国内的先进水平。
【关键词】两宋时期、巴蜀医学、先进性
1本草学和方书成就
1.1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宋代,私人本草学巨着当推蜀人唐慎微编着的《证类本草》,此书为本草学上一部承前启后的巨着。唐慎微为士人看病,不收诊费,士人请看病就以名方秘录告之。此书成于北宋元佑年间(1086-1098年),采择经史、仙经道书及百家学说,第一次把经史子集中有关医药逸事类证的条文附录于相关本草药物条下,将《嘉佑补注神农本草经》、《图经本草》二书合并,增加新的内容,一药一图,图文并茂。此书引用文史和医家文献一共247家,收录单验方3000余首。
在本草学方面,该书补充了前代本草不详处,如:玄参一药,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和唐《新修本草》记载不详,《证类本草》进行了补充。《证类本草》言:玄参,今注:详此药,茎方大,高四五尺,紫赤色而有细毛。叶如掌大而尖长。根生青白,干即紫黑,新者润腻,合香用之。……陶云似人参茎,唐本注言根苗并臭,盖未深识尔。[1]
酸枣一药,《证类本草》指出酸枣肉服用后不思睡,酸枣仁可治失眠。《证类本草》云:陶(弘景)云醒睡,而经云疗不得眠。盖其子肉味酸,食之使不思睡。
核中仁,服之疗不得眠,正如麻黄发汗,根节止汗也。[1]《证类本草》对前代本草的错误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如:丹砂一药,陶弘景认为此药出于西川,唐慎微纠正了丹砂产地的错误。《证类本草》言:丹砂:今出辰州、锦州者,药用最良,余皆次焉。陶云出西川,非也。[1]兰草一药,陶弘景认为是煎泽草,唐注说是兰泽香草,《证类本草》认为都是错误的。
《证类本草》辨明了前代本草的是与非。如:旋花一药,《证类本草》认为陶弘景的注释是错误的,而唐《新修本草》的注释是正确的。《证类本草》言:《陈藏器本草》云:旋花,本功外,取根食之不饥。又取根、苗捣绞汁服之,主丹毒,小儿毒热。根,主续筋骨,合金疮。陶注误而唐注是也。[1]李时珍《本草纲目》评价《证类本草》: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者,皆其功也。[2]
1.2《苏沈良方》
《苏沈良方》为整理北宋沈括(钱塘人)与蜀人苏轼的医说编撰而成,所论包括本草、内科杂病及其治疗方药、养生等。苏轼《记流水止水》一文区别了流水与止水的不同,肯定了流水的价值。苏轼《论圣散子》一文,记载了圣散子方的出处和神奇功效,其方不知所从出,而故人巢君谷世宝之,以治此疾,百不失一。余既得之,谪居黄州,连岁大疫,所全活者不可胜数。巢甚秘此方,指松江水为盟誓,不得传人。余窃隘之,乃以传蕲水庞君安时。庞以医闻于世。[3]宋代名医庞安时《伤寒总病论》附有此方。
1.3《彰明附子记》
北宋蜀人杨天惠着《彰明附子记》一文,记载了附子的栽培、取种、植物形态、采摘的最佳时节、品种、药物鉴别特征等,详细而准确。《本草纲目》评价说:宋人杨天惠着附子记甚悉,今撮其要,读之可不辩而明也。[2]
2脉学成就
北宋眉州人史堪着《史载之方》,有七篇专论脉,包括《四时正脉》、《真脉》、《脉要精微解》、《明熹脉》、《诊汗脉》、《诊室女妇人诸脉》、《诊胃脉》等篇。史堪论病时多脉证合参,何证当何脉,皆有详细论述。如:《治疫毒痢并论》一篇,论述了通过脉候来判断疫毒痢的轻重。有五种痢疾,脾脉一指外鼓而沉,是肠澼,久当自效;肝脉一指小而缓,病轻;肾脉一指小而沉,所下之痢皆是血痢,此为难治;肝心脉、脾脉皆微细,不涩不绝,所下为血痢,药到便安;脉微小,再三寻之,又沉而涩,见此脉象,病人下白痢,病情虽然重,还可以救治,若是下血、通身发热者,是死证[4].
3养生学成就
明代王如锡辑录了北宋苏轼(公元1037~1101年)与养生相关的信札、论着等,辑成《东坡养生集》,共12卷,包括:饮食、方药、居止、游览、服御、翰墨、达观、妙理、调摄、利济、述古、志异等。此书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苏轼养生思想与养生实践活动。苏轼才华横溢,一生却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边地,面对怀才不遇,如何养生?苏轼总结了自己的养生法则。
静以养神是养生法则之一。王安石以动静二字问苏轼,东坡应声曰:精出于动,神守为静,动静即精神也。[7]养神当安心调气,知足少欲。
苏轼主张节欲,认为清净独居,于养生有益。苏轼认为服气养生虽然可采,但是都不如去欲之法好。《苏沈良方》有《问养生》、《论修养寄子由》、《养生说》、《续养生论》、《书养生论后》、《养生偈》、《寄子由三法》、《上张安道养生诀》、《谷子煎法》等篇,专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