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
《左传》的“评点”艺术初探
君子曰
?
?
论文导读::学过中国叙事理论的人都知道评点艺术是中国特有的叙事现象。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其中的“君子曰、君子是以知”代表了作出“评点”的人。
论文关键词:评点艺术,左传,君子曰
?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相传作者是左丘明,但是后人对此颇有疑义。它以《春秋》中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神话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塑造了一批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左传》是我国先秦叙事散文最重要的著作,也是我国整个叙事文学的源头之一,甚至可以说它对明清时期优秀长篇小说的大量涌现也发挥了重要的影响。我国小说的理论研究是从明清小说评点开始逐步成熟的,但是很多人并没有发现其实在《左传》中已经出现了一些后世评点艺术的影子,只是还处于极其初步的阶段,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评点,所以我把这种不成熟的评点加上了引号——“评点”。
一、“评点”体例的初级阶段
《左传》的“评点家”不为一个,这和明清时期一部小说的评点家是提前确定的相异。明清时期,金圣叹评点的《水浒传》、张竹坡评点的《金瓶梅》以及毛宗岗父子评点的《三国演义》等书,其中都注明了评点者是谁,我们在随意翻开这些书籍的评点体例时,都会首先就了解到是谁做出了评点,每一句评点的话语都出自于这个确定的评点者。而《左传》则不同,其中的“君子曰、君子是以知”代表了作出“评点”的人,但是我们不能确定到底是哪一个作者,根据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的解释君子曰,也许是出自于作者自己的议论,或者是作者取自于他人的言论,有一种解释甚至说是当时有所谓“君子”的人说出的话语,不论我们怎样去考证它的出处,起码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里的“评点”非出自一人之口。
《左传》“评点”的话语较为简洁,并且缺乏整然有序的评点体例的规划。明清时期成熟的评点著作虽然都不追求深入的理论体系的建立,但是他们还是非常注重评点体例的规范化,“全书总评、回前总评、回后总论、夹批、眉批”等等这些评点的条例都展示得十分清晰明白,让人一目了然,只要阅读金圣叹的《读第五才子书法》就可以有深刻的认识。《左传》的“评点”仅仅为“君子曰、君子是以知”一种,所有的体例都被包括了进去,也可以说根本就没有成熟的体例规划论文格式范文。其用语十分的简洁,“评点者”只是用了一段文言,甚至一两句文言就对前文叙述的历史事件作出了自己的评价与议论,这也与处在最原始的初级阶段有关,还没有出现体例上的各个方面。《左传·隐公十一年传》云:“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这是隐公十一年时,息国与郑国交战并且战败之后,“评点者”对这次战役的简单评价议论,并没有对文中描写战争的语言做过多的研究,其中没有繁琐的体例分类,只是事件的后面跟着一个小评论,这里也牵涉到了中西方叙事观念的不同,我们主要是从文本所叙述的内容出发,而西方则更注重文本语言,这在后文中还将涉及。
《左传》中“君子曰”的话语里经常引用《诗经》中的语句,有些甚至直接用这些诗句做评论。明清时期的评点也有引用典故的情况出现,但是大多数时候还是评点者个人的语句表达,也不像《左传》中有的完全一字不差的袭用一些诗句。比如《左传·隐公元年传》中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而类’,其是之谓乎!”这里在赞美颍考叔是大孝之人的同时,引用了《诗经》中的语句来协助自己的评价,使读者在阅读这个历史事件时,对其产生的教育意义有了更为透彻的理解,也可以说与古诗中表达的美好理想产生了一定的共鸣。引用诗句使“评点”的话语不再显得枯燥乏味君子曰,飘进了一丝新鲜的气息,也在某些方面提高了全书的社会作用。
二、对著作思想的高度重视
很多学者都认为评点是注重对文本著作语言的一种再阐释,使读者阅读能够寻找到一个方向,知道从哪些方面去体味作品表达出来的感情,如果用古代“文与质”的观点来看,就是把重点都放在对“文”的解读上,从文词语言入手,来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而我认为《左传》是从另一种源头发展而来的,它的“评点”注重对历史事件内容的把握,大部分时间都忽略了文词语言的解读,但是对文本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意义却格外的重视。有人说这不是评点,只是对著作中历史事件表现出来的社会意义的再阐释,但是我们要注意到一点,书中“君子曰”等话语是否对我们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提供了帮助,如果他做出的评价与议论确实对阅读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对历史事件加深了理解,那这就可以看成是一种非常态的“评点”,明清时期的评点家不就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陪读者与引导者吗?
《左传》中的“评点”是粘附于直觉的、具有概括性的、道德化的理论思维方式。先举一个简单的事例,《左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