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D-二聚体解读新思维五大内涵总结
临床现状和问题
临床普遍存在“见到D-dimer增高就抗凝”的现象。
案例一(河北):一位急性脑梗患者应用阿替普酶12小时后检测D-dimer增高,医生考虑高凝状态,有血栓风险,予以低分子肝素抗凝预防,被检验科沟通后制止,否则后果难以预测[1]。
案例二(山西):一位女性患者类风湿因子浓度很高,血栓指标显示:D-dimer增高、FDP正常、且D-dimer>FDP,医生误认为血栓风险遂抗凝,3天后复查D-dimer几乎无变化,咨询检验科后获知D-dimer受RF干扰造成,患者对医生起诉[2]。
再如:在临床指南的PTE诊断流程中(图1),PTE低、中可能性下,D-dimer阳性,且CTA阳性,就能说明是急性PTE吗?假如D-dimer阳性是来自高凝状态(机体自溶交联纤维蛋白)而CTA发现的肺部栓子是陈旧性的呢?假如是干扰造成的假阳性呢?流程图中的确诊后“治疗”,治的是高凝状态还是陈旧栓子?!在没有血栓指标的依据下,临床极可能会给予抗凝治疗,并且会根据超声检查的血栓变化来评估“抗凝”效果,可想而知后果如何?
再如:在临床指南的DVT诊断流程中(图2),同PTE问题一样,如果D-dimer阳性,且CUS阳性,就能说明是急性DVT吗?难道确诊DVT后就开始“治疗”?用什么评估?结果会如何?
图1:PTE诊断流程图
图2DVT诊断流程图
由此可见,VTE防治的临床经验性决策是可怕的、缺乏血栓指标的临床指南是不完善的,没有检验人参与的指南制定是现实且无奈的!也备受期待!所以,检验人在日常实践中应注重沟通,敢举手、敢发声,给出合理的分析和建议,以期助力临床诊疗。
检验分析和建议
单纯解读D-dimer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误区[3],内涵不同,决策不同,甚至相反,所以分析D-dimer应培养辩证思维,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分析,以便临床精准决策(图3)。
图3D-dimer分析新思维流程图
基于以上D-dimer的分析新思维,概括D-dimer五大内涵,以下分别举例说明。
内涵一:D-dimer增高,临床应该抗凝
案例三(河北):一例肋骨骨折患者术后8小时凝血7项和血栓4项结果如下图,提示高凝占优势,临床应采取抗凝决策。该病例通过检验建议,患者积极抗凝,3天后复查TAT和PIC,评估抗凝效果,成功控制和降低了血栓风险(图4、5、6)。
图4:凝血7项结果
图5:血栓4项结果
图6:检验助力临床诊疗
内涵二:D-dimer增高,临床应该抗纤
案例四(河北):一例急性脑梗患者溶栓后12小时凝血7项和血栓4项结果如下图,提示纤亢占优势,临床决策应以防纤溶亢进带来的出血风险为主(至少不能抗凝)。医生咨询:D-dimer7.21mg/L,是否高凝,存在血栓风险,是否给予抗凝?检验建议进一步查血栓4项并沟通和建议,此时D-dimer内涵是纤溶亢进(阿替普酶),不要抗凝,第2天复查后PIC恢复正常(图7、8)。
图7:凝血7项结果
图8:血栓四项结果
内涵三:D-dimer增高,临床应该关注免疫病
案例五(河北):一例静脉曲张患者低分子肝素抗凝3天后凝血5项和FDP(追加)结果如下图,提示DD假性增高,临床决策应进一步筛查免疫病(至少不能抗凝)。该病例通过检验建议,医生立刻停止了肝素抗凝,筛查出类风湿疾病(图9、10)。
图9:凝血常规结果图
图10:复测和追加D-dimer、FDP结果
内涵四:D-dimer正常,临床应排除急性DVT或急性PTE
案例六(河北):一例膝关节退行性变患者入院后超声提示多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检查凝血7项和血栓4项均正常如下图,结合临床表现(患侧无肿胀、疼痛症状),提示陈旧性血栓,临床决策不应给予抗凝治疗,评估血栓脱落风险后可以带栓手术,不必置入滤网、不必择期手术。该病例通过检验建议,临床停掉低分子肝素抗凝,顺利完成手术(图11、12、13)。
图11:患者部分病历内容
图12:凝血7项和血栓四项结果
图13:检验指导临床诊疗
内涵五:D-dimer单独监测抗凝效果时,临床应注意其变化特点
案例七(河北):该患者抗凝后D-dimer从3.01升到7.18,临床认为抗凝无效,将低分子肝素改为利伐沙班,复查结果从7.18上升到8.77,临床咨询检验科,检验给出建议并说明其机制(抗凝药物在抑制凝血因子的同时,可促进机体纤溶能力,进而溶解新鲜血栓结构中的纤维蛋白,使D-dimer在用药后升高),建议临床停掉利伐沙班继续用低分子(利伐沙班用了一片,低分子尚未间断),3天后再复查D-dimer为0.57(图14、15)。
图14:患者的D-dimer变化特点
图15:检验助力临床应用
结语
每个病例都是故事,每个故事都有寓意!
总结D-dimer五大内涵,结合血栓其他指标,助力临床精准决策:
①D-dimer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