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课堂】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童年的水墨画》教案反思备课素材.doc

【七彩课堂】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童年的水墨画》教案反思备课素材.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七彩课堂】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童年的水墨画》教案反思备课素材

18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目标】

1.认识“墨、染”等5个生字,会写“墨、染”等11个生字,会写“水墨画、垂柳”等13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背诵《溪边》。

3.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教学难点】

创编诗歌,体现儿童的欢乐。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积累“水墨画、垂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3.理解《溪边》、《江上》诗句中的内容,感受儿童诗的特点,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揭题解题

1.教师导入新课: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幅美丽的画,咱们一起欣赏欣赏。(出示课件3)

2.教师总结:这些画大多寥寥几笔,但笔墨的浓淡晕染出了诗意的画面,像这样的画,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水墨画。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用简约凝练的笔法勾勒出一幅别有韵味的场景。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童年的水墨画》,分享童年的快乐。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入题后,教师通过让学生赏析水墨画,在了解水墨画的基础上理解诗题“童年的水墨画”是怎样一番意境和韵味。“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学生已经感受到诗题中浓浓的诗意,仿佛看到了一幅充满童趣的水墨画。)

3.教师出示课题并板书,学生书空:童年的水墨画,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初读课文(出示课件4)

教师提出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说一说:这三首诗分别写了童年生活中的哪些场景?

2.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

3.(出示课件5)水墨画染绿?浪花溅起打碎?

教师组织读词语:学生自读两遍,开火车读,齐读。同学间注意纠正字音。

4.(出示课件6)教师检测识字效果:识字小游戏认读词语:染绿?墨水溅起浪花打碎

教师指导:注意读准前鼻音“溅”。

5.(出示课件7)教师组织交流:说说这三首诗分别写了童年生活中的哪些场景?

学生活动:分组读书,交流汇报,试着用上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将三幅画面说清楚。

预设1:《溪边》主要写了儿童在溪边钓鱼的情景。

预设2:《江边》主要写了儿童在江上戏水的情景。

预设3:《林中》主要写了儿童在林间采蘑菇的情景。

教师板书: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6.教师总结:这就是藏在小诗中的三幅水墨画,画出了孩子们五彩的童年。

(设计意图:丰厚初读,能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在初读环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在与文本充分接触中自主识字,走进文本,做到“不熟读,不开讲”。同时,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通过扎扎实实读文字,品文字等方法,努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语言印象。)

三、聚焦《溪边》,欣赏画面

1.教师过渡:让我们先来走进第一幅“水墨画”,去欣赏一下在“溪边”发生的趣事。(出示课件8)

2.感受《溪边》画面。

(1)教师出示要求:(出示课件9)朗读《溪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2)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1:看到了澄澈的碧绿的小溪,小溪中映出溪边的垂柳,映出了钓鱼孩子的影子。

预设2:我看见了孩子钓竿上的红蜻蜓。

预设3:我看见了当鱼钓上来时,那溪里的涟漪和碎了的人影、树影,以及在草地上蹦跳的鱼和手忙脚乱的孩子。

(3)欣赏图片(出示课件10)垂柳、山溪、人影、钓竿、红蜻蜓、鱼儿。

3.想象诗歌画面,走进诗歌意境。

(1)(出示课件11)教师提出问题: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美妙画面呢?请同学们借助诗歌和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交流。

学生活动:画出课文中你觉得精彩的句子,反复诵读,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交流语句: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出示课件12)

①教师提出问题: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预设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预设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溪水比作镜子,生动形象写出溪水很平静、清澈的特点。

②教师总结:联系上文我们知道溪水平静、清亮得像镜子,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溪水比作镜子,生动形象写出了溪水平静、清澈的特点。)

(3)交流语句: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出示课件13)

①教师提出问题: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预设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山溪比作绿玉带。

预设2: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水碧绿的特点。

预设3:山溪,就是小溪的两旁都有山。山是?青翠?的,溪水如镜。青翠的山倒映在平静的小溪,山溪就如“绿玉带”了,所以才有“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②教师总结:这里把垂柳当作了人来写,有了人的情味

文档评论(0)

137****987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