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中“你”的运用之妙.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黄河颂》中“你”的运用之妙

现代诗歌赏析是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基于对考试的重视,现代诗的赏析教学往往更侧重创作主题与艺术手法的运用这两方面,但是文学作品能带给读者的审美不是单一的,能进行赏析的角度也不是固定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其实可以以深入分析文本的方式,培养学生抓细节、细品味,最终深化主题的赏析能力。正如光未然于1939年创作的《黄河颂》,其中第一人称“你”的运用就是值得细细品味的地方。

一、情感抒发更显自然

《黄河颂》是一首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现代抒情诗,诗人借对黄河的歌颂,赞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表达强烈的斗争决心与爱国热情。因此,这首诗的落脚点是在感情上,并且这种感情也是澎湃浓烈的,所以诗人在开篇点明主题之后,从“我”在高山之巅望黄河的视角切入,以“你”来称呼黄河,瞬时拉近了化身为时代歌手的诗人与黄河之间的距离,让情感的抒发更显自然。

全诗对于黄河的赞颂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在每一次感叹之后,诗人都以似对话的形式,表达对黄河的赞叹之情。首先诗人对黄河说:“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是大家对黄河的普遍认知,但是如果诗人就直接说:“啊!黄河!这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直观上看似乎意思没什么变化,但是第三人称就显得相对客观,而直接用“你”来称呼,就似乎这话真的是诗人在面对黄河时对黄河母亲所言,而不是一个旁观者的叙述,“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往往是最具亲切感的,所以诗人三个层次赞扬黄河,都直接以你称呼,让人读来倍有亲切感,而这种亲切感,也让诗人的感情就像对自己的长辈诉说一般抒发得更为流畅自然。

带领学生赏析这首诗,不禁想到小学语文学习阶段学生遇到过的现代诗《长江之歌》,这首诗也是用第一人称来赞美长江,直抒胸臆,只是与《黄河颂》相比,创作背景的差异使得《黄河颂》的感情更显浓烈深邃。因此,在教学《黄河颂》时,我们就可以拿这首《长江之歌》来做对比赏析,让学生分析诗人在赞美黄河或是长江时,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在情感表达方面的差异,引导学生思考到底什么样的体裁与主题适合第一人称,什么样的又适合其他的表达方式?在文本细读中体会直接抒情与其他表达方式的差异,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二、更易激起读者共鸣

《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八篇组诗的第二篇,1938年武汉沦陷,诗人带领抗敌演剧三队北上渡过黄河,亲眼见到当时黄河波浪滚滚,险流急滩的景象,后创作这首组诗。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艰难紧张阶段,诗人既亲历过战争,也是抗战积极文艺分子,所以,他的感受是很直观很强烈的,但是文学创作并非只是为了自我欣赏,诗人更希望能引起当时读者的共鸣,用文化来感染人,而“你”字的运用则会客观上让读者更有代入感。

《黄河大合唱》组诗的创作时间是1939年初,当时全面抗战还不到两年,抗战的形势算不上好,再加上诗人刚经历武汉沦陷,北上一路上见到的人民生活是怎样的可想而知,所以,这个时候他的创作是想要激励人心的。诗人没有选择直接写战争中中国人民的斗争,而是选择了赞美黄河,这可以说是渡黄河时的景象给予诗人的灵感,其实也因为黄河不管是在地理位置还是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范畴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诗人三个小节都以“你”来称呼黄河,瞬时间让读者与诗人使用了同一视角,而后比喻象征的手法联用,将黄河与“民族的摇篮”“民族的屏障”“民族的伟大精神”勾连起来,带领当时也饱经民族苦难的读者在作品赏析中加以联想,就仿佛自己也看到了这样雄健的黄河之英姿,感受到了汹涌澎湃的民族精神的力量。即使是对于现在的读者,虽然如今的中国早已不复当时的苦难,但是见证了中华民族历史的黄河依然在滚滚东去,当作为读者的学生在这个时代再次品读《黄河颂》时,“你”字的运用也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视角去看我们的黄河、去看我们的民族承担的历史与源远流长而又历久弥新的伟大民族精神,再次以情感共鸣唤起读者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因此,以上这些可以品味的点都是赏析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的内容,诗人对视角的正确运用,创造了艺术美与情感美兼具的作品,并且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与感染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品读思索,在审美的同时学习艺术创作技巧。

三、由实到虚加深主题

横跨祖国东西的九曲连环的黄河倘若只从地理科学的角度去看,那就是中国北部地区横跨三级阶梯的一条长河,千百年来既是人民生产生活离不开的水资源,同样也给人民带来了交通阻隔、洪涝灾害等不利的因素。正如《黄河颂》第二小节所表述,“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这就是一段非常简练且有画面感的实写,短短的几句,让黄河的形象跃然于读者脑海当中。

但是这毕竟不是一首单纯赞颂黄河奇伟壮丽的写景诗篇,黄河的象征意蕴要虚写才能深化诗歌主题,其中对黄河“你”这一人称的运用对于由实写到虚写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