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郭沫若
年轻,并非仅是人生旅程中的一段时光,也并非粉颊红唇和矫健体魄,它还是一种心灵状态,一种创造潜力,一股勃勃朝气。梁启超曾这样热情歌颂年轻精神:“美哉我少年,与天不尧!壮哉我少年,与国无疆!”今天,让我们学习郭沫若先生“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一起体悟年轻精神,发扬年轻精神!导入新课
课文讲解郭沫若一、了解人物背景萧红引出主题,巧妙新颖二、解读演讲内容阐释主旨,入情入理简洁收尾,催人奋进内涵深邃,饱含哲理三、赏析艺术特色匠心独运,构思奇巧感情真挚,语言生动
一、了解人物背景郭沫若(1892—1978年)著名文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四川乐山人。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学术著作,《棠棣之花》《屈原》等历史剧,《女神》《星空》等诗集。
萧红(1911—1942年),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现代著名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30年为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她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萧红也从此走上了写作之路。1934年与萧军一道到上海,得到了鲁迅的鼓励和帮助,从事革命文艺活动。
1935年,萧红出版中篇小说《生死场》,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萧红更有成就的作品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著名作家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述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1942年萧红病逝于香港,时年31岁。
(一)引出主题,巧妙新颖(第1—4段)首先,作者说接到讲演任务,他想“请大家沉默五分钟”,因为“沉默胜于雄辩”。但因为听了某先生的讲演,他改变了主意。在此,作者一方面赞扬某先生的讲演内容,一方面借此赞颂“人民的作家萧红女士一生为人民解放事业奔走”的年轻精神,同时从“年轻人”引申出新的话题,使人耳目一新。二、解读演讲内容
作者一改墓前讲演的套路,化悲为喜,化庄为谐。从当时的情境出发,选择与听众息息相关的话题——“为让你们早点跳下海去,作青春的舞泳”,从而引发听众与自己的情感共鸣,缩短与听众的心理距离,自然亲切、生动有趣。这一妙趣横生的开场收到活跃气氛、吸引听众的效果,使开题显得与众不同,奇特新颖。
(二)阐释主旨,入情入理(第5—11段)作者指出,“一个人年轻不年轻,并不是专靠着生理上的年龄,而主要是精神上的年龄”。用正反两面进行对比论述,从年龄和精神的辩证关系,一针见血地指出“年轻人”的真正内涵:“年轻精神”充分的,虽老而不死;“年轻精神”丧失的,年纪虽轻而人已死了。
作者用精辟的语言概括了“年轻精神的品质”:真理的追求者、博爱的实践者、勇敢的战士。热爱学习,追求真理。注重实践,博爱无私。勇于战斗,顽强坚毅。作者爱憎分明,热情赞扬的是“年轻精神”,痛斥批判的是那些违反历史潮流的反动者。
(三)简洁收尾,催人奋进(第12段)作者最后以热情洋溢、催人奋进的语言提出,“向年轻精神饱满的青年朋友们学习,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使自己年轻”是对年轻人自身的要求,即“修身”;“使中国年轻”是要年轻人明确自己“修身”的目的,是为了“治国”。
(一)内涵深邃,饱含哲理作者紧紧抓住纪念萧红这一议题,提出:人应当有年轻精神。“‘年轻精神’充分的,虽老而不死;‘年轻精神’丧失的,年虽轻而人已死了”,这个观点饱含哲理,点明了“年轻”的实质,以其深邃新颖拨动了年轻人的心弦,引起他们深刻的思索和自省。三、赏析艺术特色
作者从三个方面对“年轻精神”进行了引申和论述:追求真理、博爱无私、勇敢刚毅,这既是对死者的赞誉,也是对生者的鞭策和鼓励。“假如他把这些特征保持着,并扩大着,那他便永远年轻,就死了还年轻”,暗喻萧红女士永垂不朽,作者真切希望年轻人向萧红学习,拳拳之心、眷眷之情,溢满字里行间。
最后,作者以“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这一结语,使演讲的思想内容升华到新的髙度:我们每一个人,我们的祖国,都需要年轻精神,只有这样,个人才会永葆生命活力,祖国才会有希望。作者对生与死、年轻与不年轻的分析论述,鞭辟入里,闪烁着思想的火花,堪称至理名言。
(二)匠心独运,构思奇巧作者先说明自己刚接受即兴演讲请求时的心情及第一个思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