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西域人华化考》的考据学特色论析.docxVIP

《元西域人华化考》的考据学特色论析.docx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第 PAGE 1 页 共 NUMPAGES 1 页 《元西域人华化考》的考据学特色论析 摘要:《元西域人华化考》被视为既继承了乾嘉考据学传统,又具有开新之处的新历史考据学名作。这部书综合运用逻辑推理、数量关系比较、多层次论证等考据方法,得出了元代西域人华化是一个普遍潮流的令人信服的结论。在史料的采择上,《元西域人华化考》一书既重视“正史”中史料的应用,又多方拓宽史料的采选范围,力求“竭泽而渔”,做广泛的搜寻以说明问题,这种方式同样具有“范式”的意义。作为新历史考据学的典范,《元西域人华化考》体现了陈垣先生深沉的现实观照,即鲜明地表现在学术上的争胜和文化上的争先,这正是新历史考据学之“新”的一端。 关键词:陈垣;历史考据学;《元西域人华化考》 中图分类号:K0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16 《元西域人华化考》(以下简称《华化考》)是近代史学大家陈垣先生的历史考据学名著。有学者指出,陈垣先生的学术生涯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的标志就是20世纪20年代撰写的《华化考》一书。“这部书一问世,便赢得了中外学人的赞誉,蔡元培称之为‘石破天惊’之作。”[1]由此可见这部书在学术界的分量。研习这一史学名著,对于后辈学人的学业成长,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一、《元西域人华化考》的历史考据方法举隅 《华化考》作为一部历史考据学名著,其整体结构体现了逻辑推理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形式逻辑的三段论来说明《华化考》的推论思路。首先,西域人学习中国独有的文化如儒学、佛老、文学、美术、礼俗等内容即为“华化”,这是大前提;其次,元代某人是西域人且有学习中国文化的行为或成果,这是小前提;最后,此人即为西域人华化的一个典型,多个西域人的“华化”即说明元代西域人华化是一种普遍的潮流,这就是结论。具体到全书每一部分的考证,如儒学、佛老、文学等,同样是这种三段论方式的体现。 重视数量关系的对比,用昔人著述中关涉内容的多少推断其立场,这是《华化考》一书中考证方法的又一特色。所谓“言为心声”,考察其著述涉及的内容,往往能发现其人之所思所想及其所关心所瞩目的兴趣所在。陈垣先生在考证若干西域人的“华化”史实时,就通过对其著述的内容分析得出结论。 贤之爱慕道家,传无明文,吾在《金台集》发见之。集共诗一百八十余篇,纪游咏古之外,为道士赋者占十之一。试录其目,亦知其香火气之深也。[2]3839 这是利用贤的著述中与道士酬唱的诗文之夥,说明“方以类聚,同志为朋,则贤之好道无疑义矣”[2]40。 始吾读《明史?鹤年传》,见有“晚学浮屠法”一语而疑之,以回回与浮屠绝不相入也。及读《艺海珠尘》本《丁孝子诗集》,见其与僧侣唱酬之作极多,而知《明史》之语有所本(明回回诗人金大车、大舆兄弟,亦多与僧侣唱酬之作。见《金陵丛书》丙集)。复获《琳琅秘室》本《丁鹤年集》,原分四集,第三卷曰《方外集》,与僧侣唱酬之作悉隶焉。核其所与游之僧,见之诗者凡三十一人,又较贤所与游之道侣为多矣。兹按《方外集》次第,举其名如下,漏载者据《艺海珠尘》本补之。[2]48 这是通过对丁鹤年文集中唱酬诗文里提及的僧侣数量的统计,说明丁鹤年与许多僧侣交游,“足明鹤年学佛之说不诬”。而对于丁鹤年在元明朝代更替、时局巨变之际以逃禅苟全性命的行为,陈垣先生批评其“始而避地,继而参禅,终而高蹈,濡染既深,讵无所获!”[2]50。这一评判亦可见《华化考》不仅仅是停留在考辨史实上,作者月旦人物当有深意。此外,在考证赵世延由儒入道的变化时,陈垣先生的依据是“世延之诗,《元诗选》癸集所收仅七首,而咏道院之作,已占其五”[2]53。 博证而非炫博,这种考证方法在《华化考》中多有体现。清代考据学中有一重要原则:“孤证不立。”这一原则立足于历史本身的丰富多样和历史记述的局限和不足,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但是,不少人却在考证历史事实过程中将这一原则孤立地应用,走向极端,贪多务全,考证时以多列史料为尚,甚至对同一史源的不同文献也一股脑儿端出来,矜多炫博,殊不可取。陈垣先生在《华化考》中也多次就同一事项列出多个证据,属于博证但却无炫博的弊端,因为他给出的各项证据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不仅“举证皆按效力强弱定先后,条理井然”[3]128,而且在证成结论之余,通过对不同类例的介绍,有助于拓展读者的视野。如著名的“丁鹤年为回回人”的八证[2]4647,不仅体现了陈垣先生精湛的考据学功力,坐实了作者的观点,还从名字、姓氏、习俗、职业等角度说明历史上回族人的一些共同的特性,收到了举一反三的功效。再如陈垣先生考证贤“好道”一节,先从贤的诗集《金台集》中多有与道士唱酬的篇目这点入手,这是第一重证据;再

文档评论(0)

dreams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