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素材+教案)).docxVIP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素材+教案)).docx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理解诗意及诗歌的意境,并背诵课文 2、学习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 3、体会戍边战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掌握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咱们中国人向来崇尚中庸之道,月未圆,花开半,总是令人着迷,几千年的熏陶造就了中国人对含蓄美的追求。在生活中如此,在古诗中更是如此,美就美在若隐若现,欲语还休之间。这是美的至境,那么今天我们就随着李益,再回大唐,去回味一首因蕴藉含蓄而流传千古的七绝。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河西姑臧(今甘肃武威市)人,后迁河南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2、背景介绍 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 这首诗就是由此而来。 3、边塞诗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边塞诗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李益、李白等。 三、吟读,感知音韵美 1、读准字音 夜上受降(xiáng)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fēng)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lú)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2、视频朗读 3、读准节奏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4、读出感情 5、抽生朗读 6、全班齐读 四、译读,感知意境美 1、结合课文注释,解释词语 (1)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2)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山峰。一作回乐烽:指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 (3)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4)征人:戍边的将士。 (5)尽:全。 2、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意境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深秋白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五、悟读,感知情感美 这首诗为什么被天下传唱,究竟好在哪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呢? 请以“我觉得 写的好,通过 描写/角度(或运用 手法,营造了/写出了/表达了 ”的句式说话。 例:我觉得“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写的好,通过 环境 描写,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 1、我觉得“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写的好,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一种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 2、我觉得“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写的好,诗人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 3、我觉得“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写的好,诗人从视觉感官,营造了一种优美的意境: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 4、我觉得“不知何处吹芦管” 写的好,诗人巧运回旋跌宕之笔,“吹芦管”却“不知何处”响起。在这个寂静的夜里,不知什么地方传来一阵悠远的笛声,回响着家乡的调子。征人闻此,更动乡愁。 5、我觉得“一夜征人尽望乡” 写的好,“尽”字笼括所有征人,一个“望”字,真可谓用到极致了。 “望”字照应“不知何处”。征人原已思乡,今闻悠扬哀怨的笛声从家乡那边飘来,便无不回头“望乡”。虽然什么也看不到,但心中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6、我觉得这首诗在艺术上也十分成功,诗人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主旨: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歌通过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从多角度表现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小结: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全诗将诗

文档评论(0)

zhyxk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