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_ 741-2010文物建筑雷电防护技术规范.pdf

DB11_ 741-2010文物建筑雷电防护技术规范.pdf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ICS 91. 120. 40P 30备案号:28511-2010DB11北京广市地方标准DB11/741—2010文物建筑雷电防护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Iightning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andcultural relics2010-08-13发布2011-03-01实施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11/ 741—2010一材料污染性:一可逆性,6.3.2应就雷电防护装置对文物建筑整体景观的影响度进行评估,包括外观形状、1色调等。6. 3. 3施工方案和施工现场应符合文物建筑保护原则和防火安全要求。文物建筑直击雷防护7.1一般要求7. 1. 1各类文物建筑应采取防直击雷措施。直击雷防护措施包括安装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等,7. 1. 2各类文物建筑应处于接闪器的保护范围之内。7. 1. 3引下线与接闪器、接地装置的连接应可靠,连接应采用夹接或热熔焊,当允许采用常规的焊接方法时,应在焊接处做防腐处理。7. 1. 4每组接地引下线应设置断接卡。7. 2接闪器7. 2.1设计要求7. 2. 1. 1接闪器的保护范围采用GB50057所规定的滚球法计算,滚球半径应符合表1的要求。表1文物建筑防雷类别与滚球半径对应表文物建筑防雷类别第一类防雷文物建筑第二类防雷文物建筑第三类防雷文物建筑滚球半径(m)3545 607. 2. 1. 2接闪器由下列的一种或多种组成,宜优先采用避雷针:直接装设在建筑物上的避雷针、避雷带或避雷网;独立避雷针:架空避雷线或架空避雷网,7. 2. 1. 3坡度不小于1/2(五释)的屋面应在正脊、垂脊、钱脊上安装避雷带,末端应向斜上方延伸30cm,屋檐不宜安装避雷带7. 2. 1. 4坡度小于1/2(五棒)的屋面,应按表2的要求设置避雷网格,沿屋檐设置的避雷带的高度不宜高于屋檐项5cm。表2避雷网格尺寸文物建筑防雷类别第一类防雷文物建筑第二类防雷文物建筑第三类防雷文物建筑避雷网网格尺寸(n)≤8×8或≤6×10≤10×10或12×8≤20 ×20 或≤24×167. 2. 1. 5正脊上有突出的脊善或宝瓶的文物建筑,避雷带数设到此处应加高或加装避雷针,将其处于避雷针(带)保护范围内。7. 2. 1. 6对于外型有特殊要求的文物建筑,如敬式佛塔、清真等,避雷针设计形式应与建筑外观形式相协调。7. 2. 1. 7采用避雷网作接闪器时,其网格尺寸应符合表2的要求。7. 2. 1. 8接闪器材料尺寸的选择应符合表3的要求。第一类防雷文物建筑的接闪器宜采用铜材。~ DB11/ 741—2010表3接闪器选用材料表接闪器材料避雷针直径(m)避雷带避雷网架空避雷线(m)铜Im以下:Φ14圆铜:≥小8m四铜:≥Φ8m18~2n: Φ18肩调:≥48m用铜:≥48mm≥50mm的钢芯铜绞线钢Im以下:12图钢;≥中10un因钢:≥10mm1n~2n: @16异钢:≥48m编钢:≥48mm≥50mm的镀锌钢绞线注:采用扇铜或扁钢时,其厚度应不小于4m7. 2. 1. 9建筑高度15m以下需单独保护的碑、塔、楼、台、亭、阁等孤立的文物建筑,宜设置避雷针塔(杆)进行保护7. 2. 1. 10当文物建筑周围5m范围内需保护的树本高于建筑物或树冠距建筑物不足2m时,应对树木或树冠采取直击雷防护措施,使其处于接闪器的保护范国之内。7. 2. 2施工要求7. 2. 2. 1有金属宝项或尖项的文物建筑,可在其上或旁边安装避雷针,在其上安装避雷针宜从宝项底座处引上金属支持柱,在顶部连接在一起,从连接处焊接一根短避雷针。避雷针应与宝顶底座连接,文物建筑顶部防雷装置3m以内的金属构件宜与其就近连接。7.2.2.2文物建筑上安装的接闪器、引下线和各种金属管线进行固定时,应考虑金属构件的热胀冷缩,留有余量,避雷带若采用圆铜或圆钢,其支持件应将避雷带可靠固定并不得对建筑物造成损坏,支持件的间距为0.5m~1.5m。7. 2. 2. 3文物建筑本体外的避雷针针杆与文物建筑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3m,选址应回避地下文物遗存。可选择具备升降功能的避雷针针杆。7. 2. 2. 4正脊上的避雷带采用编销(钢),宜平数在脊上固定,正脊终漏处避雷带应向间外向上延伸不小于30cm。在有垂兽、钱善的垂脊、钱脊上,避雷带应沿其轮廊阻形钝角弯曲。7. 2. 2. 5长城及古城墙的防雷保护,接闪器宜采用针、带结合的形式。固定避雷带的抱安装在垛口下边,避雷针宜在墙角处抱箍安装。注:操口:城境上的防御工事。指城境外侧上部用于进行防守的酬筑成“回凸”形状的城墙缺口,7.2.26处于山顶项或孤立的古塔,高于30m时应采取防侧击措施,在项层及以下每隔10m檐上安装接成一体的水平避雷带、避雷针。7. 2. 2.

文档评论(0)

consult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consult

认证主体 山东持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IP属地山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370100MA3QHFRK5E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