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地名略考.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经》十五国风起源地考   周南、召南 《诗经》十五国风起源地考   关于“周南”、“召南”二部分诗产生的地区及“二南”的具体意义,历来有不同的说法,至今仍未得到一致的结论。我们从“二南”本身找内证,分析前人的一些不同的意见,认为“二南”绝大部分诗是来自江汉之间的一些小国,有少量诗篇也远及原来周公旦和召公奭分治的地区——今河南洛阳一带[1]。因此“二南”诗的产地大致说来,包括今河南洛阳、南阳和湖北郧阳、襄阳等地区[2]。   至于“南”的含义,根据甲骨文,证之以古代典籍,“南”原来是一种很古老的乐器名称(《诗经·小雅·鼓钟》:“以雅以南,以籥不僭。”),后来才演变为一种地方曲调的专名[3],古书称作“南音”。“南”这种曲调最初盛行于江汉流域,以后才逐步影响到附近北方的地区。“二南”中的诗就是用“南音”演唱的歌词,自汉以来,虽然“声”渐渐失传了,但是“南”这个名称仍然保留了下来。   同时“南”又是方位之称,在周代习惯将江汉流域的一些小国统称之“南国”或“南邦”、“南土”(《诗经·小雅·四月》:“滔滔江汉,南国之纪。”《诗经· 大雅·崧高》:“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往近王舅,南土是保。”)等,所以诗的编辑者便将采自江汉流域许多小国的歌词,连同受“南音”影响的周、召一些地方采来的歌词,命名为“周南”、“召南”,以与其他十三国风在编排的形式上整齐划一。《左传·隐公三年》记君子的话说:“‘风’有《采蘩》《采蘋》。”,此二诗均属“召南”。可见“二南”属于风诗,与其他国风一样是地方曲调[4]。   “二南”绝大部分诗是西周末东周初的作品,旧说以为是文王时期的诗,那是没有根据的。   [1]据一些古书记载,西周建国前后,周公旦、召公奭曾分陕而治,周公统治陕东地区,召公统治陕西地区。这里所说的陕,不是今陕西省,而是河南西部的陕县。   [2]有人根据《召南》的《江有汜》中的“江有沱”、《草虫》中的“陟彼南山”、《殷其雷》中的“在南山之阳”等句,误认为召南地区远及川东和陕西的西安之南,这是错解了“沱”与“南山”所致。沱,《毛传》训“江之别者”,即长江的支流,系泛指,非确指今四川的沱江;“南山”也是泛指,非指今陕西的终南山。因此,把“召南”的疆域扩大到川陕一带,恐未确。   [3]郭沫若在《甲骨文研究·释南》中说:甲骨文“南”字,“本钟鐻之象形,更变而为铃”。“诗之周南、召南、大小雅,揆其初,当亦以乐器之名,孳乳为曲调之名,犹今人言大鼓、花鼓、鱼琴、简板、梆子、滩簧之类耳。”张西堂在《诗经六论》中据此进一步说:“南是一种曲调,是由于歌唱之时,伴奏的是一种形状象“南”而现在读如铃的那样的乐器而得名。南是南方之乐,是一种唱的诗,其主要的得名的原因,只是由于南是一种乐器。”   [4]有人认为“二南”在分类上应当独立,与“风”“雅”“颂”并列,所谓“四诗”,这是不妥当的。   邶风、鄘风、卫风   经前人考定,邶、鄘、卫都是卫国的诗。《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听了鲁国的乐队歌唱了“邶、鄘、卫”以后,评论时便将此三诗统称之为“卫风”。可见他是把“邶鄘卫”作为一个整体,以区别于其他国风的。   邶、鄘、卫都是古国名。据说周武王灭殷以后,便将纣的陪都朝歌(今河南淇县西北)附近地区封给纣的儿子武庚禄父,并将其地分而为三:北为邶(今河南汤阴东南),南为鄘(今河南卫辉东北),东为卫(今河南淇县附近)。武王并派他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分别守卫这三个地方[1],以监督武庚,号为“三监”。武王死后,儿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执政。管叔等散布流言说“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并嗾使武庚叛乱。于是周公率兵镇压,杀死武庚与管、蔡、霍等,接着又合并三地为卫[2],连同原殷民一起封给康叔,建都沬(今河南淇县),号卫君。   卫国自康叔历十三世至献公,自后便国力日衰,内乱不息。到懿公时,更加腐败不堪,公元前六六零年为狄人所灭。后来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卫残部南渡黄河,文公在楚丘(今河南滑县东)重建卫国。《鄘风》的《载驰》(“载驰载驱,归唁卫侯。”)《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宫。”)二诗就是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   邶、鄘二地早已并入卫国,为什么卫诗还冠以其名呢?自汉以来议论纷纷[3],没有定论。近人一般认为,因卫诗有三十九首之多,近风诗的四分之一,所以编者将部分诗编入邶、鄘之下,但是这一说法仍有疑问。查今本《诗经》,邶诗十九首,鄘诗十首,卫诗十首,为什么分得如此不平均呢?这很难说编者只是偶然为之,而无别的原因,因此这一说法仍属于猜测罢了。   邶、鄘、卫三诗大部分难以确定具体时代,大致说来西周末东周初的诗居多数。   [1]司马迁在《史记》的《鲁周公世家》与《卫康叔世家》中,只说到派管叔、蔡叔监督武庚禄父,未提及霍叔。同时周公镇压武庚叛乱以后,也只说“杀武庚禄父、管叔,放

文档评论(0)

189****005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