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节日 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龙头节(农历二月初二) 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日) 清明节(公历 4 月 5 日前后)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或十五)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 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其中,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为中国七大传统节日。 一、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 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 ,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 来。“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 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乃除旧布新之意。 “除夕”有“送旧迎 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 (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 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 二、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 。是我国民间最热 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 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 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 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 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 ,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 ,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 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 。它一出来,见人吃 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 ,把它锁进深 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 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 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 “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 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 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 “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 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 、“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 了。 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 诗句: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 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三、元宵节: 阴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 ,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来历: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一年之中 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用作祭祀天帝、 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 ,七月十五称“中元” ,十月 十五称“下元”。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 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上元”夜称 “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因有张灯、看灯习 俗,民间又称“灯节” 。 风俗活动:吃元宵、踩高跷、挂花灯、猜灯谜。 诗句: (宋)欧阳修《生查子 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 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文档评论(0)

tianya189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阳新县融易互联网技术工作室
IP属地上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20222MA4ELHM75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