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教化思想及意义.docx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朱元璋的教化思想及意义 【摘要】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为扭 转社会风气,巩固封建统治,提出了 “治国 以教化为先”的思想。朱元璋认为,教化应 以倡导礼义道德为核心内容,各级官吏要言 传身教,要积极推动教化活动的展开,并以 一系列的制度确保教化政策能够长期得以 贯彻落实。 【关键词】朱元璋;教化;礼义道德 礼义道德作为一个带有政治色彩的词 语,“教化”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出现的频率 颇高。从语义上说,“教化”有教育、感化 的意思;而从实际意义上说,“教化”则是 指用教育、感化的方法改变人心、风俗,即 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教育明朝(尤其是明 初)是中国历史上教化比较成功的一个时期, 无论是教化的内容、教化的方式,还是教化 的效果,都值得我们关注。而这一切都与明 太祖朱元璋的教化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 可 以说,朱元璋对教化的认识,指导了明初甚 至有明一代的教化活动, 是明王朝制定教化 政策和软化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教化思想的形成 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发布了〈〈正 礼仪风俗诏》,实际上宣告了教化活动的全 面展开。诏书一方面回顾了教化在历史上所 发挥的作用,另一方面,痛陈当时民风之劣, “道理未臻;民不见化,市井乡间,尚然元 俗[1] ”。表明了教化的必要性。此后,朱 元璋又以诏书、训谕等方式,对这一问题进 行了更全面、具体的论述。 朱元璋认为,教化肇始于三皇五帝时期, “三皇立极,寻民以时,庖厨稼丰啬,衣服始 制,居民舍焉。五帝之教以仁义,不过遵三 皇之良规,益未备之时宜” [1]。从夏、商、 周开始,教化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 容,并被长期保留下来。“自周至于汉、唐、 宋,增减损益,用乃是国昌。民受时宜,家 和永康。” [1]教化在历史上所发挥的作用 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夏商周三代,还是汉、 唐、宋等,其稳定、繁荣无不与实施教化政 策有着一定的关系。“昔圣人以德化天下, 则民乐从者众,否从者寡,天下治矣。”朱 元璋最推崇的是夏、商、周三代,“三代而 上治以心,三代而下治以法。心则道德仁义, 其用无穷;法则权谋术数,其用有时而穷, 故择术不可不慎也。”他认为,三代是以教 化作为治国的主要手段,刑罚则是次要的、 辅助性的。这与后世的法为主,教为辅的治 国方式迥然不同。“先王不施赏而民观于善, 不施罚而民不为戾,何也 ?仁义本之也。商 变夏,周变商,仁义未尝改。”正因此,朱 元璋认为,三代树立了一种模式,是后世的 楷模。相反,朱元璋对汉朝的统治评价不高, 认为“汉治”不如三代, 根本原因是汉朝对 教化重视不够,未能“制礼作乐,复三代之 旧”。基于这样的认识,朱元璋提出明王朝 要效法夏、商、周三代,“治国以教化为先” 朱元章对明初社会风气的忧虑和不满也是 他重视教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近世风俗, 相承流于僭侈,闾里之民,服食居处与公卿 无异,而奴仆贱隶往往肆侈于乡曲,贵贱无 等,僭礼败度。” “兵乱以后,人习斗争, 鲜知礼义”。朱元璋认为,元朝近百年的统 治是导致社会风气恶劣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 蒙古统治者把本民族的一些落后习俗带到 中原,影响了汉人。如明初南京“循习元氏 旧俗,凡有丧葬,设宴会亲友作乐娱尸,惟 较酒肴厚薄,无哀戚之情”。另一方面,元 朝统治者对传统的纲常礼教不够重视, 封建 的礼义道德越来越被人们忽视。“自元氏废 弃礼教,因循百年,而中国之礼变易几 尽。” “先王衣冠礼义之教混为夷狄,上下 之间波颓风靡。”到明初,人们的道德观念 已极为淡薄。“乡邻亲戚,不相周恤。甚至 强凌弱,众暴寡,富吞贫,大失忠厚之道。” 这种封建道德的沦丧,往往导致社会秩序的 混乱,也不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朱元璋认 为,要改变社会风气,靠法律等强制性手段 是无法奏效的,所以他主张:“讲论圣道, 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改污染之 俗”。即通过教育劝化的方式,宣传封建礼 义道德,来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 对于教化的可行性,朱元璋深信不疑。他 认为,人有愚贤,但其善恶既非天生的,也 不会一成不变。“民之为恶,犹衣之有积垢, 加以浣濯,则可以复洁,污染之民,以善导 之,则可以复新矣。”朱元璋强调教育对人 的重要,认为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成材,“马 虽至鸳,策励可以致远;木虽至朴,绳削可 以致用;人虽至愚,勉教可以成材,故圣人 之教无弃人,君子之化无鄙俗”。朱元璋认 识到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他举例说:“夫 越与鲁相去甚远,使越人而居鲁久,则必鲁 矣;鲁人而居越久,则必越矣。非人性有鲁 越之异,风俗所使然也。”所以,朱元璋主 张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大力开展教化活动, 逐步培植起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 这样才可 能使人人向善。“教化行,虽闾阎可使为君 子;教化废,即中材或附于小人。”朱元璋 肯定了教化在改变人心、风俗方面的作用, 也就是肯定了教化在政治生

文档评论(0)

kanghao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