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回乡偶书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docVIP

贺知章回乡偶书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贺知章回乡偶书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1)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ī ):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3】 (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6)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7)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作者简介】: 贺知章简介与生平。 【朗读节奏划分】: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写作背景】: 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翻译】: 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 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 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 【翻译二】: 【简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赏析】: 《回乡偶书》有两首,这是第一首.诗的开头即直截点题,说明抒写的是回乡的情事.而且非同寻常,是从少小时候离开家乡直到老大才回来.由少小到老大,由离家到回乡,时间、空间上的距离拉得很长,这既是诗人数十年生活的概括,文含蕴了很为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背乡离井、久客他乡的感伤.也有落叶归根、终于回来了的喜悦,真是百感交会,尽蕴心底.在这千头万绪的情思中,从何说起呢?诗人紧承上句,在第二句中抓住两个典型细节,作了自我形象的描绘.一个人从小就听惯说惯了的乡音土语,是不容易改变的,即使多年在外有所变化,但当一旦踏上家乡的土地,亲切之感自会油然而生,便也会情不自禁地操起家乡话来,那怕多少有了点变调.然而,乡音虽说是无改,鬓毛却无可奈何地衰了,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挽回.通过这两个典型细节,一个诗人的自我形象显现在我们面前,而一个衰宇则透露出诗人此时此刻未免感到迟暮神伤的内心世界.三、四句即从这里生发开来. 久客在外的游子回乡,所见所闻所感的人事,是说不胜说、写不胜写的,诗人唯独选择一个饶有情趣的生活场景拍摄了下来,即使诗篇鲜活灵动,又寄意深刻.正是由于诗人少小离家老大回,从未见过面的儿童自然相见不相识;不相识自然要加以问讯;而面前的陌生人已是鬓毛衰的风尘仆仆的老翁,儿童出于礼貌便亲切自然地笑问客从何处来?整首诗就在这里戛然而止.没有再写诗人的答话.乍一读来,似乎言未尽,意更未尽.然而,这正是诗的妙谛所在,引人寻味.可以推想,儿童原是寻常的一问.并无他意;可有心的诗人听来,却受到极大震动,故乡人的反亲而为疏,自己的反主而为客,使诗人于惊愕之余难免引起万千感慨与无限的哀伤,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更充分地将久客伤老之情表达出来了. 内容仅供参考

文档评论(0)

132****214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03103200000000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