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近代汉语研究 复习课 课件.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5.当 (1)多谢伊来问当俺。(《董西厢》) (2)好道理,不思仪,记当修行莫勇伊。(《欢喜国王缘》) “当”的性质? ——“当”为动词后缀(词头) 第二节 代词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三大类。 一、人称代词 (一)第一人称代词 1.“某”、“某甲”、“某乙” 某名小娥,即向年瓦官寺中乞食孀妇也。(《初刻拍案惊奇》卷19) 师曰:“你为甚么入于邪道?”曰:“甚么处是某甲入于邪道处?”(《五灯会元·迦叶佛》) 婢女言道:“某乙莲花并总不卖,明日然灯佛到莲花城中供养世尊。”(《敦煌变文·不知名变文(二)》) “某”、“某甲”、“某乙”,南方方言、北方方言中都有用例。 2.儿 女性用的第一人称。当说话对方并非自己父母时,也自称“儿”,这时的“儿”就应该属于第一人称代词。例如: 不贪宠禄荣华,愿君知儿怀抱!(《伍子胥变文》 3.奴(教材p221) “奴”在唐五代时是个男女尊卑都可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上至国王、皇上、下至奴婢、仆人,都可自称奴。例如: (董仲)遂走家中报慈父:“奴等因何没阿娘?”(敦煌变文·董永变文) 皇帝宣问:“阿奴无得(德),槛(滥)处为军(君),……”(同上) 宋代以后,“奴”就只作年轻女子的谦称了。 ——“奴” ,充分体现了语言的时间性。 4.具有方言色彩的第一代词。 侬:吴方言。 咱、洒家 ——这两个词都带有北方方言色彩。 “洒家”似乎是山西人才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在《水浒传》中也只有鲁智深和杨志这两个山西人才这么说。在其他文献中很少见到这种自称。 俺:《证俗文》卷十七:“北人称我曰俺。” 5.现代北方话中第一人称复数的包括式和排除式。 北方话用“我们”或“俺”表示排除式,不包括谈话的对方。用咱们或“咱”表示包括式,包括谈话的对方。 这种区别早在金元时代的北方汉语就出现了。其实,汉语中原来是没有排除式和包括式的区分的,袁宾认为可能是汉语受北方阿尔泰语系的契丹语或女真语影响的结果。 (二)第二人称代词 1. “你”的来源。 “你”字从古代汉语的“尔”音变而导致字形也发生变化而来,是近代汉语中最常见的第二人称形式。“恁”是“你”的另一种形式。 2.您 “您”在现代汉语中是第二人称的尊称,读音也变成了nín。但是在近代汉语时期,虽然也写作“您”,却不是作为尊称出现的。 (三)第三人称——他、伊、渠(佢) (1)“他” (p231) “其他”“别的”——“别人”——第三人称代词 古代汉语里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到了唐代,才真正出现以“他”作第三人称的用法。 (2) 渠:p232-233 “渠”,第三人称代词,由指示代词“其”演变而来的。 “渠”主要见于唐宋文献,现代南方某些地区,如广州称“他”为“佢”,和近代汉语的“渠”有着历史渊源关系。 二、指示代词 指示代词:近指和远指两类。 1.这 早期又可写作“者、遮”等。例如: (1)者汉大痴,好不自知。(《敦煌变文·燕子赋》) (2)虽然如此,汝亦须实到遮个田地始得。(《景德传灯录》) 2.恁 有时近指,有时远指。还可以作第二人称代词。 三、疑问代词 1. “争”与“怎”: 疑问代词“争”相当于“怎”,多见于近代汉语前半期(唐、宋、元)的作品中: 堪对此景,争忍独醒归去。(柳永《仙吕宫·迎新春》) 争奈时运不通,功名未遂。(《窦娥冤》) 宋元时代,文献里“怎”字大量出现,逐渐排挤、替代了“争”字。 “怎”又可接后缀“生”而成为“怎生”,或接助词“的”成“怎的”。 睡起无滋味,茶饭怎生咽? (贴惊介)小姐,怎的有这等方便呵?(十四) 2.底 “底”字在南朝乐府中作为询问代词: 寒衣尚未了,郎唤侬底为?(《子夜四时歌·秋夜》) 花飞有底急?老去愿春迟。(杜甫《可惜》) 第三节 介词 连词 1.从: 桥下翻银滚雪般的水,流从石洞里去。 (《水浒传》第四十二回) 近代汉语的介词“从”还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相当于“向”、“往”,这是近代汉语的特殊用法。 2.向: 风过处向那松树背后……扑地跳出一个吊睛白额锦毛大虫来。(《水浒传》) 且说鲁达寻思,恐怕店小二赶去拦截他,且向店里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水浒传》3回) 李逵諕得大惊呆,忽向云端落下来。(《水浒传》53回) ——“向”主要是表示“动作的对象或方向”,但近代汉语里,“向”还可以表示起点和由来,相当于“从。 3.问(244) 引出动作对象,都相当于后来的介词“向”。 1.朱三问刘崇觅钱二百文,待去徐州救取刘文政。(《新编五代史平话·梁史平话》) 2.在城有个蔡婆婆,我问他借了十两银子。(窦) 4.在: (教材p246) 近代汉语里介词“在”最常见的用法是表示处所,与现代汉语的用法相同。但在近代汉语里,介词“在”还可以表示方向或到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354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