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灌区水利建设成就70年回顾.PDF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都江堰灌区水利建设成就70年回顾.PDF

都江堰灌区水利建设成就70 年回顾 公元前256 年,秦国蜀郡守李冰带领西蜀人民修建了举 世闻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至此,成都平原从“江水初 荡潏,蜀人几为鱼”的不毛之地变为了“水旱从人、不知饥 馑”的天府之国。70 年前,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 的新纪元,也开启了中国水利大发展的新征程。1978 年,乘 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正式成立,古老的 水利工程焕发出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目前,都江堰灌区幅 2 员面积2.32 万KM ,以占四川省1/18 的土地面积,集中了 全省1/4 的人口和1/3 的有效灌面,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省的 近一半,为四川的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极 为重要的作用,都江堰灌区成为四川省经济社会最繁荣发达 的腹心地区。 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蹄急步稳 (一)渠首枢纽的完善与加固 1949 年,解放军抢修都江堰渠首工程,恢复了三大工程 的基本功能,并在1965 年和1970 年两次对宝瓶口离堆进行 加固以确保工程安全。为了保证水量的调动自如,1952 年修 建了蒲阳河、柏条河节制闸;1953 年修建了走马河节制闸。 1974 年,在鱼嘴修建了外江闸,改变了杩槎调水的历史,每 3 年比修闸前多引水6.6 亿M 。1992 年,在飞沙堰下方修建了 1 工业用水拦水闸,结束了在枯水期飞沙堰用竹笼临时拦水的 3 历史,每年为内江多引水3 亿M 。经过70 年的发展,都江堰 渠首三大工程在保持其原有功能的同时,不断科学总结、日 趋完善,先后抵御了2006 年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2008 年 “5•12”汶川特大地震、2013 年百年一遇的“7•9”特大洪 水等重大灾害,为灌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水安全 保障。 (二)灌区工程系统的快速扩张 从20 世纪50 年代起,在都江堰渠系上兴建了一系列闸 群,使引水量得到人工控制。60 年代起,人民渠、东风渠两 条输水“动脉”等扩灌工程开始修建,短短10 余年,都江 堰灌溉面积扩大到678 万亩。60 年代末开始,灌区掀起了“打 通龙泉山,引水灌农田”的水利建设热潮,使都江堰的股股 清流延伸到“十年九旱”的丘陵灌区。1986 年开始实施灌区 扩改建工程建设,1996 年正式启动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 水改造工程,对灌区骨干渠道及主要建筑物进行配套改造, 极大地夯实了工程基础。经过20 多年的持续建设,灌区灌 溉水利用系数由0.432 提高到0.51,年增节水能力6.18 亿 3 M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率达到58.1%,正常年份灌区水利 工程事故率降低50%以上,直接经济损失降低了47.2%以上, 自2011 年以来渠道垮塌、漫堤、管涌等恶性水毁事件基本 消除。通过70 年的建设,都江堰水利工程已发展成为以三 2 大工程和灌区工程网络相呼应、引蓄提相结合的特大型水利 工程体系。目前,灌区骨干水利工程共有干渠及分干渠111 条,长3664KM;万亩以上的支渠260 条,长3234KM;支渠 以下的各级末级渠道34000 余KM;大型水库3 座,中型水库 15 座,小型水库417 座,加上其他小微蓄水设施,总蓄水量 3 为18 亿M ,灌溉面积1089 万亩,居全国灌区首位。 二、水资源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一)水资源配置更加科学 建国以后一直到 1959 年,灌区配水办法延续建国前的 按灌溉面积比例分水,即“按成分水”。随着都江堰灌溉面 积不断扩大,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不断增加,1960 年正式实 行计划配水,大大提高用水效率。1982 年初,各地普遍推行 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实行水旱作物承包。为此,灌 区实行配水、分水、调水、用水统一管理,水权集中,专人 专管;同时,加强分级管理,严格遵守各项管水、用水制度, 计划配水更加完善。目前,灌区正在积极探索、逐步建立以 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水资源配置 管理体制。 (二)水资源保障能力跃上新台阶

文档评论(0)

yanzhaoq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