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王朔小说文本的研究综述
摘 要:王朔现象是80年代文坛绕不开的文学现象,他在文学界独特的姿态值得我们加以探讨研究,本文就近20年来关于王朔小说语言,创作内容及主题和王朔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加以综述。
关键词:王朔;语言;主题;影响;综述
王朔是当代作家中比较独特的一个,他是改革开放后不加入任何作家组织,靠稿费养活自己的第一人。他的作品形式丰富,跨越文学和影视,内容通俗,贴近读者。大受读者观众的好评的同时却在知识界引起不小论争,贬抑者众多褒扬的也不少,下面就对近20年王朔小说文本的研究做简单综述。
一、王朔小说文本的语言
王朔的语言,无疑是使他迥异于其他作家的显著标志,具有鲜明的个性,因此,对王朔语言的评述也十分详尽和全面:在语言特色上,王朔的语言当属一种新的京味儿的语言,即“一种回瞥故都北京地缘文化景观的文学或文艺活动, 定位于故都北京、定时于它的现代衰颓时段、借助具体的北京人情风俗、通过回瞥方式去体验的一种地缘文化景观。”[1]王一川:《京味文学:绝响中换味》,《北京社会科学》,2006 年第6
[1]王一川:《京味文学:绝响中换味》,《北京社会科学》,2006 年第6 期,第3到6页。
(一)在语言风格上,最突出的印象就是调侃。“王朔是当代中国调侃艺术的创造者。在王朔笔下, 一切都被谐谑化了或正话反说, 或真话假说, 或反讽自嘲, 或黑色幽默, 所有的叙述都离不开一个“笑”字。他常常巧口利辞、机锋迭出、妙语连珠不论是悲剧还是喜剧, 王朔都能把它们化为有时是轻松、有时是沉重的一笑。这是当代文学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叙述风格。这种调侃艺术受到了活得很苦、很累而期望活得更轻松、更潇洒的人的一致青睐”[2]朱旭晨:《评王朔小说的语言特征》,《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2年3月,第105到106页。而关于王朔的这种“狂欢式”的写作是如何让人笑起来的,则又有其他研究者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思考,“1.针对现实, 不是反抗,而是用妥协的方式呈现它的无聊和荒谬。2.以略带恶毒的讽刺调侃, 指认某种时代病症。3.俏皮而夸张地表现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 达至讽刺的效果。4. 嬉皮的幽默, 多少带有辱骂性, 以完成对正统与貌似正统的挑战。5.
[2]朱旭晨:《评王朔小说的语言特征》,《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2年3月,第105到106页。
[3]李浩:《有关幽默的ABC——以王小波、王朔文本为例, 谈谈文学中的幽默》,《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5月,第42到47页。
(二)政治革命话语的运用也是王朔小说的一大特点。“在王朔看来,传统的北京是被政治革命话语包围的北京,因此他所要作的工作相应地就是对官方和精英意识形态色彩浓烈的叙述话语进行拆解、破坏,实际上也充满了革命传统色彩。他颠覆了英雄,却也在平庸的时代里塑造了自己的文化流氓、文化无产者的革命者的英雄形象,从而创造了以造反、破除为心理基础的带有革命色彩的书写特色。”[4]叶凌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北京书写》,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经历了文革又不能亲自在革命中发挥战斗激情的王朔耳濡目染的是毛泽东诗词语录,还有老式知识分子的各式鼓动言论,90年代的他在文革梦醒后对文革北京的记忆既有感性的缅怀,又有理性批判、反省,因此他文学表达最佳的选择便是戏拟政治革命话语,大段大段的语录体铺排,捧得越高,摔得越厉害,讽刺效果绝妙,显而易见革命记忆在北京历史中积淀、律动、发展,最终在世纪末的王朔笔下用民间批判的形式得到经典性的表述。”
[4]叶凌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北京书写》,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叶凌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北京书写》,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王朔语言的口语化一样不容忽视,“如果说老舍一代的京味小说作家侧重于表现北京文化内雅的一面的话,王朔则着重表现较为粗俗的一面。因此,王朔小说中的方言更接近于市井无赖的语汇,也只有这样才能和他所写的那些人物融合起来,显示人物的特征。这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身份的变化而产生的一种新人物所使用的新语言,王朔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把自己的小说叫“新京味儿小说”,以区别于‘京味儿小说’。”[6]董志民:《
[6]董志民:《论王朔的“新京味儿”语言及文化内涵》,《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年7月第84到89页。
除对王朔语言本身的探讨和分析外,对其语言特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其语言的审美价值的研究同样展开了。关于王朔语言的形成,中国社会“转型”大环境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转型”的基础是市场经济的推进, 新的经济体制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 出现了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样, 人们出于不同的利益, 遵循的信念也不尽相同, 人们的文化心态也发生了变异, 意识形态领域的松动,使人们从过去坚持的甚至强加的一些观念中解脱出来。”[7]孙艳秋 :《转型: 王朔小说的文化语境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