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赏析【财务专业论文】.docVIP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赏析【财务专业论文】.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3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赏析 [摘要]柴科夫斯基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音乐家,其作品有序曲、交响曲、歌剧、芭蕾音乐等多种题材,他的第六交响曲《悲怆》是他的代表作,作品中尽显他的自传性的悲剧特点,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经典之作。本文通过对第六交响曲《悲怆》的创作背景、音乐分析、总体评价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使我们对该作品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柴科夫斯基 悲怆交响曲 音乐分析 悲剧特点 彼得#8226;伊里奇#8226;柴科夫斯基是俄国作曲家,1840年生于俄罗斯一个工程师家庭,他幼年便已显出钢琴即兴演奏的天分,1848年,全家搬到圣彼得堡,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后又被送到一家严格的法律学校去读书,毕业后在司法部工作,然而他本人却并不喜欢这个职业。1862年入彼得堡音乐学院从安东#8226;鲁宾斯坦学习作曲,后赴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877-1890年获得梅克夫人资助,摆脱繁重的教学工作,专心从事创作。在这段时期里,柴可夫斯基四处旅游并巡回演出并交往了很多像格里格、勃拉姆斯等优秀的作曲家。他勤奋的工作,在音乐的各种题材上都大显身手,创作出极其优秀的作品,《天鹅湖》、《胡桃夹子》、《叶甫根尼奥涅金》、《1812序曲》、《第六交响曲》等优秀作品都成为传世之作。但在柴可夫斯基一生的众多作品中,《第六“悲怆”交响曲》被人们认为是他的代表之作。作品中充满了自传式的悲剧特点,成为十九世纪末叶交响乐创作的高峰,很值得人们赏析和学习。 柴可夫斯基的最后三部戏剧性交响曲(《第四交响曲》到《第六交响曲》),由于思想内容和情绪氛围彼此相近,时常被总称为悲剧三部曲。这三部作品在揭示人的精神悲剧以及个人同遭遇现实之间的尖锐矛盾方面,都达到了真正的哲学深度,其中每一部作品分别反映出悲剧发展的不同阶段;《第四交响曲》可以说是悲剧的第一幕,展示了个人的悲剧性体验的内心世界;作为悲剧的第二幕,《第五交响曲》表现出险恶力量的寒冷气息;至于《第六交响曲》,是他的最后一步交响曲,是带有总结性的代表作,是他全部创作的终结,反映的是个人的悲惨遭遇,阴暗的力量终于用前所未有的威力把悲剧的主人公拖向死亡。 一、创作背景 1893年10月28日,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创作领域里的最后一部作品——第六交响曲《悲怆》,由作曲家亲自指挥,在圣#8226;彼得堡首演,反应不佳。也许是由于这部乐曲惶惑不安的情绪和异样的阴暗使他碰壁。但是,当柴科夫斯基死后,此曲再演,也许是由于听众懂得了它的含义,场内一片哭泣。这是我们时代的一位伟大的交响音乐作曲家创造性生涯的最后总结。他自己说过:“在这部交响曲里我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首演后欣然接受弟弟莫杰斯特的建议,用了“悲枪”的标题。 浪漫主义标题音乐,是一种相对于纯音乐(即非标题音乐)而言的器乐音乐,它的特征是有一个概括性的题目,这个题目或源自于民间传说、文学作品、绘画作品,或是个人的亲身经历等,作曲家在统一的构思下,用音乐手段将题目表达出来。总的来说,标题音乐的音乐内容具有叙述性或描绘性等特征。相形之下,《悲怆》交响曲并非像被视为西方浪漫主义标题音乐之滥觞的柏辽兹创作的《幻想交响曲》那样具有明确的叙述性内容,也非穆索尔斯基创作的《图画展览会》那般具有明显的描绘性特征,正如柴科夫斯基的弟弟莫德斯基透露的,这个“悲怆”的别名是作品完成之后在偶然的灵思驱动下附加的,因此并不具备标题音乐的特征。 二、作品分析 全曲包括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b小调,从一段阴暗、深含抑郁的慢引子开始。戏剧性的引子有两个乐句构成,预示出以后的主题,不协和和弦带来不稳定的因素,概括了该乐章的悲哀情绪。动荡不定的主部主题是单二部曲式,既有感情的冲动又有焦急不安的因素。连接部与主部主题交织在一起,界限并不明显,中提琴和单簧管的上升旋律把副部连接起来。安静的副部是单三部曲式,旋律温柔哀婉,再现乐段音色朦胧,是主体进入幻想的意境,仿佛是对幸福生活的憧憬。结束部的音乐材料来自于副部主题,和声上并没有完全终止,进入展开部的引入部分。引入句有两个相似的乐句构成,节奏顿挫鲜明,充斥着紧张性,奠定了展开部的基础。在展开部中,主题在高潮的顶点上再现,表现出一种殊死的搏斗。再现部中主题一直在乐曲的高潮中进行,直到第四个高峰。音乐又进入连绵不断的爬行时旋律,和前面的动机形成对比,刻画了斗争的艰巨性和曲折性。当多种因素激烈的冲突达到顶点后,铜管乐吹出旧式俄罗斯教堂中为死者举行葬礼时的挽歌《与圣者共安息》的曲调,速度缓慢,最后第一乐章在沉闷的气氛中结束,象征不可避免的死亡。这种戏剧性的冲突一方面揭示了抗争对死亡的恐惧,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神一样的快乐和天地万物中的真善美的无限的爱。 独奏大管———它的音质带有戏剧性,音色接近男声。用它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