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章 绪论 酶 ? 概念: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生物大分子 化学组成:蛋白类酶(P酶)和 核酸类酶(R酶) 产生方式: 1)自发调控产生: 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胞都可以在适宜条件下产生 2)人工调控产生: 定向大量产生所需的酶 特点: 1)催化效率高; 2)专一性强; 3)作用条件温和。 用途: 医药、食品、轻工、化工、环保、能源、生物工程等领域。 酶工程 ? 概念:对酶进行生产和应用的技术过程。 主要内容: 微生物细胞发酵产酶; 动植物细胞培养产酶; 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 酶的分子修饰; 酶的固定化(游离酶、原生质、细胞); 酶的非水相催化; 酶反应器; 酶的应用。 主要任务: 经过预先设计,通过人工操作,获得人们所需要的酶,并通过各种方法使酶充分发挥其催化功能。 第一节 酶的基本概念与发展简史 不自觉的应用:酿酒、造酱、制饴、治病 主动性研究:酶学的产生(消化与发酵现象)和发展 1. 不自觉的应用(中国) 几千年来,人们不自觉地在生活中利用酶来制造食品和治疗疾病! 文献记载: 4000多年前(夏禹时代),酿酒技术; 3000多年前(周朝),制造饴糖、食酱; 2500多年前(春秋战国),麴来治疗消化不良。 2. 主动性研究(国外) 19世纪30年代开始,人们才真正认识到酶的存在和作用。此后,人们对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逐步深入的过程。 (1)对消化的研究 1777年,意大利物理学家斯巴兰沙尼Spallanzani 山鹰实验。 1822年,美国外科医生博蒙特 Beaumont 研究食物在胃里的消化。 19世纪3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旺 Schwann获得胃蛋白酶(腐败和发酵实验中)。 (2)对发酵的研究 1684年,比利时医生Helment提出 ferment—引起酿酒过程中物质变化的因素(酵素)。 1833年,法国化学家Payen和Person 用酒精处理麦芽抽提液,得到淀粉酶(diastase)。 1839 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Liebig)提出发酵过程中酵母起着机械作用(酶 = 化学催化剂 ×)。 1857年Pasteur等人提出酒精发酵是酵母细胞活动的结果。活酵母细胞内有一种物质,可使糖发酵生成乙醇。 1878年,德国科学家K?hne提出 enzyme—从活生物体中分离得到的酶,意思是“在酵母中”(希腊文)。 Buchner兄弟的试验 1896年,巴克纳兄弟用细砂研磨酵母细胞,压取汁液,汁液不含活细胞,但仍能使糖发酵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证明:发酵与细胞的活动无关 酶——活细胞产生的,能在细胞内外起作用的(催化)生理活性物质。 酶的化学本质研究(蛋白酶的确立) 1926年美国康乃尔大学的萨姆纳(Summer)从刀豆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证明它具有蛋白质的性质。 1930~1936年Northrop等得到了胃蛋白酶(pepsin)、胰蛋白酶(trypsin)等的结晶,证实并确立了酶是蛋白质的化学本质。 酶的化学本质的拓展(核酶的发现) 1982年,切克(Cech)等发现四膜虫细胞rRNA前体具有自我剪贴功能,发现:催化功能的RNA-核酶(ribozyme)。 1983年,阿尔特曼(Almant)等发现核糖核酸酶P(RNase P)的RNA部分M1 RNA 具有核糖核酸酶P的催化活性,而该酶的蛋白质部分C5蛋白却没有酶活性。 (核酶的发现,改变了酶的概念---“酶是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生物大分子(蛋白质 或 RNA)”,Cech 和 Altman 为此共同获得了198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不仅为探索RNA的复制能力提供了线索,而且说明了最早的生命物质是同时具有生物催化功能和遗传功能的RNA,打破了蛋白质是生物起源的定论) 酶分两大类:主要由蛋白质组成——蛋白类酶(P酶) 主要由核糖核酸组成——核酸类酶(R酶) 酶催化的理论研究 1894年Fisher提出酶与底物作用的“锁与钥匙” 学说。 1903年Henri提出酶与底物作用的中间复合物学说。 1913年Michaelis等导出米氏方程,1925年Briggs等进一步修改米氏方程并提出稳态学说。 1958年, Koshland提出诱导契合学说。 1960年,雅各(Jacob)和莫诺得(Monod)提出操纵子学说,阐述了酶生物合成的基本调节机制。 酶的其它理论研究 1963年Hirs等测定了核糖核酸酶(RNase)的氨基酸顺序。 1965年Phillips首次用X射线晶体
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