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幼稚浆细胞: 胞质量丰富,可见核旁淡染区,有空泡、少量嗜苯胺蓝颗粒。核染色质有浓聚现象;核仁隐匿或消失。正常骨髓中,幼浆细胞极少见。 浆细胞: 胞质量丰富,有泡沫感,核旁淡染区明显,多无颗粒。胞核较小,明显偏位;核染色质浓聚成块,呈车轮状或龟背状排列;无核仁。 六 巨核细胞系统 原始巨核细胞 幼稚巨核细胞 颗粒型巨核细胞 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 巨核细胞裸核 ITP是一因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 临床表现:急性型、慢性型。 急性ITP:儿童占50% 起病急 皮肤出血,黏膜出血(鼻,牙)内脏出血(呕血、便血、血尿、阴道流血)PLT20*10 9/L 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明显障碍 慢性ITP:40岁女青年 无病史,起病缓,皮肤出血,黏膜出血(鼻,牙)内脏出血(呕血、便血、血尿、阴道流血)PLT多在50*10 9/L左右 骨髓巨核细胞数量显著上升 ,骨髓巨核细胞发育轻度障碍 注:正常骨髓象:巨核细胞低倍镜下7-35个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原始巨核细胞:胞核较大,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胞核常1~2个;核染色质较细,排列紧密,分布不均匀;核仁2~3个,常不清晰,呈淡蓝色。 胞质较少,蓝色或浅蓝色,周围深浓,无颗粒,常可见指状突起,细胞周边常有少许血小板附着。 幼稚巨核细胞 胞质较丰富,深蓝色或蓝色,近核处出现少许细小的淡紫红色颗粒而使该处呈淡红色,常有伪足状突起,有时细胞周边有少许血小板附着。 。 颗粒型巨核细胞 形态不规则。胞核巨大、不规则,核分叶后常重叠,染色质成条索或团块状。胞浆:量多,布满细小紫红色的颗粒呈均匀的淡粉红色,或夹杂有蓝色颗粒。 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 与颗粒型巨核细胞相似,胞浆边缘常呈撕破、毛边状,有血小板产生(血小板6 颗) 裸核型巨核细胞 胞浆全部脱落后剩下的细胞核或只有少许胞浆 裸核型巨核细胞有时是由于涂片制作时,将胞质推散所致,故计算细胞数量时仅计一半 巨核细胞的正常形态 大致正常骨髓象 1.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 增生活跃。 2.粒红比值 2~4:1。 3.粒细胞系统 占40%-60%。其中原粒细胞2%,早幼粒细胞5% 嗜中性中幼粒细胞约8%,中性晚幼粒细胞约10%,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约20%,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约12%; 嗜酸性中幼粒细胞约1%。嗜酸性晚幼粒细胞2%,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3%,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5%; 嗜碱性中幼粒细胞和晚幼粒细胞罕见,嗜碱性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1%。 4.红细胞系统 占20%-25%,原红细胞1%,早幼红细胞5%,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各占10%。 5.淋巴细胞系统 占20%-25%,均为成熟淋巴细胞,原淋巴细胞罕见,幼淋巴细胞偶见。 6.单核细胞系统 4%,均为成熟单核细胞,原单核细胞罕见及幼单核细胞偶见 7.浆细胞系统 2%,均为成熟浆细胞,原浆细胞罕见及幼浆细胞偶见。 8.巨核细胞系统 在1.5cm×3.0cm的片膜上,可见巨核细胞7-35个,其中原巨核细胞不见或偶见,幼巨核细胞占0-5%,颗粒型巨核细胞占10%-27%,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占44%-60%,裸核占8%-30%。血小板较易见,呈堆状存在。 9.其他细胞 组织细胞、内皮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等偶见,分裂象细胞少见,不见寄生虫和异常细胞 10.成熟红细胞、血小板及各种有核细胞形态正常。 综合上述特点,正常骨髓象具备四项条件: ①有核细胞增生活跃; ②各系、各阶段有核细胞所占百分比基本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 ③各种血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 ④无寄生虫和 明显异常细胞。 骨髓增生程度分级及标准 骨髓增生程度 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比 常见原因 增生极度活跃 1∶1 白血病等 增生明显活跃 1∶10 白血病、增生性贫血 增生活跃 1∶20 健康人、 某些贫血疾病 增生减低 1∶50 造血功能低下 、部分稀释 增生严重减低 1∶300 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返回 早幼红细胞 核染色质浓集呈粗颗粒状甚至小块状,核仁模糊或消失(区别于原红) 中幼红细胞 胞核圆形、居中,占细胞的1/2;核染色质凝聚,其副染色质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