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氨酯树脂 绪论.ppt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戴 家 兵 puchina@ 第一章 绪论 聚氨酯-聚氨基甲酸酯 Polyurethane-PU 一般定义为在高分子链的主链上含有重复的氨基甲酸酯键结构单元[-NH-CO-O-]的高分子化合物称为聚氨酯 广泛意义上说,聚氨酯是异氰酸酯的加成物 第一章 绪论 聚氨酯是一种新兴的有机高分子材料,被誉为“第五大塑料”,因其卓越的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众多领域。 70年代的聚氨酯工业的地位相当于20年代的钢铁工业、40年代的聚烯烃。 特点 硬度范围宽(Shore A15~邵D90) ????在相同硬度下,比其它的弹性体承载能力高 ????耐磨、抗冲击性高 ????回弹范围广 ????适于高频挠曲应用 ????低温柔顺性好 ????采用特殊的配方,140℃下稳定 ????湿汽传递-适于微孔材料 ????不受臭氧侵蚀的影响 ????耐辐射 ????可做成阻燃性材料 ????抗霉菌 ????高、低磨擦 ????可在标准设备上加工 ????可与木材、金属和大部分塑料粘接 ????可制成降噪音材料 ????模塑和加工成本低 ????广泛耐油、脂和化学品 ????总成本很经济(人工和材料) 原料 聚氨酯树脂所用的主要原料有多异氰酸酯、多元醇或多元胺等含氢化合物、助剂等三大类。 原料 聚氨酯树脂特征原料-多异氰酸酯 分芳香族和脂肪族两大类 甲苯二异氰酸酯(简称T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简称MDI),多次甲基多苯基多异氰酸酯(简称PAPI), 六次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简称HDI), 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简称IPDI) 原料 多元醇或多元胺等含氢化合物主要有聚酯多元醇、聚醚多元醇、氨基聚醚、聚乙二醇、聚四氢呋喃、端羟基聚丁二烯橡胶等大分子化合物, 一缩二乙二醇、1,4-丁二醇、三羟甲基丙烷、季戊四醇、丙二胺、二乙烯三胺、异氟尔酮二胺等小分子化合物 。 原料 助剂有中和剂(如三乙胺、醋酸等);乳化剂(如吐温、司盘、烷基硫酸钠、烷基季胺盐等);增稠剂;光亮剂;亚光剂;增粘剂、交联剂等。 设备 聚氨酯树脂所用设备反应釜、冷凝器等通用设备,还会用上高速分散机、砂磨机、球磨机等专用设备。 沿革 异氰酸酯,它是不存在于自然界的有机化合物。 沿革 德国人乌兹(Wurtz)于1849年用烷基硫酸盐与氰酸钾进行复分解反应首次得到脂肪族异氰酸酯: R2SO4+2KOCN-----2RNCO+K2SO4 沿革 1850年,德国人赫夫曼(A.W.Hoffman) 用二苯基甲酰胺合成出芳香族异氰酸酯: (C6H5-NH-CO-)2------2C6H5NCO+H2 沿革 1884年亨切尔(Hentshel)用胺及其盐与光气反应制成了异氰酸酯,从而为异氰酸酯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RNH2+COCl2------RNCO+2HCl 沿革 1937年德国法本公司(I.G.Farben)(拜耳公司前身)的奥托.拜耳(Otto.Bayer)博士及其同事们(也就是在Lever-Kusen的科研项目组中几位成员—O.Bayer,A.Hoechtlen,P.Hoppe和E.Weinbremer等)才第一次利用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与1,4-丁二醇进行逐步加成反应制得了各种聚氨酯树脂和聚脲化合物(第一篇专利是German Patent 728.981(1937) I.G.Farben) 沿革 1940年,法本公司研究人员发现异氰酸酯具有特殊的粘合性能,并将三苯基甲烷-4,4’,4’’-三异氰酸酯成功地应用于金属与丁钠橡胶的黏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到坦克履带上。 沿革 1942年,德国化学家皮廷(H.Piten)首先报道了被命名为I-Rubber的异氰酸酯橡胶,该橡胶由聚乙二酸多元醇酯与二异氰酸酯合成得到。 沿革 1944年建成利用六次甲基二异氰酸酯和1,4-丁二醇制成聚氨酯树脂(Igamid U)10吨/月及其熔融纺丝贝纶U(Perlon U)25吨/月的试验车间。 沿革 1952年,固特异(Goodyear)、纳赫(Lackhead)和杜邦(Du Pont)三家公司合作实现了甲苯二异氰酸酯(TDI)的工业化(TDI的中试是1941-1942年拜耳公司开始并建立了10吨/年中试规模)才迎来了聚氨酯工业的新时代 沿革 日本是在战后由德国及美国引入技术后,于1955年开始聚氨酯工业生产,并逐步形成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