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镇的视觉形式1李珊珊北京城学院北京100083摘要镇.DOC

浅析汉镇的视觉形式1李珊珊北京城学院北京100083摘要镇.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析汉镇的视觉形式 收稿日期:2018年0 收稿日期:2018年01月12日 作者简介:李珊珊(1991-),女,广西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与美术考古研究。 李珊珊 (北京城市学院 北京 100083) 摘要:“镇”在汉代的日常生活与墓葬中十分常见,是汉代器物中不可被忽略的一类。作为小型实用器,汉镇与其他器物相比,有着独特的视觉形式。文章开篇简要介绍了汉镇的由来与流变,功能与造型,随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以美术史的视角来分析汉镇的视觉表现形式。文章通过对比分析,阐述了汉代思想观念、审美方式、创作手法等,从而探讨汉代不同类别器物视觉表现形式与其成因,汉代艺术创作的转向在镇当中的体现,以及汉镇制作的规则与表现的方式。 关键词:汉代;镇;视觉形式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引言 传统的器物研究主要可以分为金石学研究与考古学研究两个阶段。金石学主要着眼于对器物铭文的释读和对其“正经补史”功能的关注,如宋人吕大临在《考古图》中,就对战国及两汉时期镇的功能用途进行了论述。而考古学研究则更注重镇的判定命名、对其型制造型的分类以及其用途等等。随着出土发掘的实物逐渐增多,海内外展览拍卖的陈设,镇的研究角度也更加丰富。与传统器物研究的角度有所区别,美术史的研究更倾向于将镇视作一种图像的表现,而这种表现则与时人的思想观念、绘画逻辑,以及这种器物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 一、镇的由来与流变 《说文》记载:“镇,博压也。”以其用途而分类,压席四角的称“席镇”、置角称“压帐”、压博棋四角称“博镇”、车上用镇称“车镇”、作为殉葬置于死者袖口上的称“压袖”等。最早的镇应是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1号墓出土的石磨铜镇。据研究者统计,截止至2010年所出土的镇数量近200件,其中约五分之四为汉墓出土。在出土的各类汉镇中,数量最多,用处最为广泛的为席镇。席镇在秦汉时期的大量出现,与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南北朝胡床引入前,人们多为席地而坐,室内地面与坐卧的家具上通常铺席,为避免起身落座时折卷席角,便在席之四隅置镇。因镇多置于四角,出土也多为四个一组,且大多具有极为相似的造型或装饰。南北朝之后,随着坐卧方式的改变,席镇出现的频次逐渐降低,至唐宋之后转而成为文人书房当中压纸的用具“镇纸”。 二、汉镇的功能与造型 先秦至西汉早期,镇出土较少,主要发现于东南地区,材质以铜制为主,形状多为半球形。最初这类铜镇的命名并不统一,有的研究者依外形将其称作圆球形器,或推测为坠、铃等器物,也有学者因其与度量衡工具“权”较为相似,而称之为权形器。至上世纪90年代后期,这种半球形器物才被确定为压席的“镇”。 使用权或镇,在功能上都强调其重量。也许是同有“重物”之意,早期的镇与权在造型上也较为相似。但二者在功用上的区别却导致了视觉形式上的差异,最显著之处即在于表面的装饰。权的器表多为素面,不作纹饰,部分刻写有铭文,而早期的半球形镇则以铸造或浮雕纹样的方式使得表面具有了观赏的意味。 除了先秦至西汉早期东南地区的半球形镇外,汉代动物型镇也多以半球或椭圆形为其轮廓特征,如河北满城汉墓2号墓出土的4件铜豹镇、巢湖放王岗一号墓出土的4件骆驼形镇、山西浑源、辽宁新金、河南陕县、内蒙古八拜墓葬等地出土的嵌贝铜龟镇和嵌贝铜鹿镇、河北邢台南郊西汉墓的铜羊镇等。 在动物形镇中,常见形象有虎、豹、鹿、羊、龟、蛇、牛、孔雀、鸳鸯、刺猬、辟邪、狗、骆驼、斗兽等。对于制作这些形象的缘由,通常被认为是源自本土的吉祥寓意与受到外来的主题影响。动物形镇的表面多以贵重宝石与贝类嵌错,或以鎏金装饰,内部多实心或灌铅锡、细沙等以加重。除了动物形镇外,汉代压镇还有人物镇、博山形镇等,脱离了半球形的程式,人物与山形镇更像是作为一个独立审美对象的小型雕塑。 在镇的诸多造型因素中,材质最常被提及,也显得最为重要。最早出现对于镇的描绘是在《楚辞·九歌·东皇太一》中表述神境的“瑶席兮玉瑱”,此外,《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白玉兮为镇”,《西京杂记》记汉长安昭阳殿的“绿熊席, 席毛长二尺余”,席上“有四玉镇, 智达照, 无暇缺”,邹阳《酒赋》的“安广坐,列雕屏,绡绮为席,犀璩为镇。”等记载,都以贵重材料作为镇的形容词汇,同时也显示出材料与使用者等级的关系。 在汉代人的观念当中,玉被赋予了独特的含义,王室成员死后会被穿上“玉衣”,或是以“玉覆面”遮盖,以“玉塞”堵塞,墓室中再摆上“玉璧”与“玉人”。玉在墓室中象征着对遗体的保护和保存,意味着不朽和永恒。注释: (美)巫鸿著,施杰译:《黄泉下的美术》,北京:生活 注释: (美)巫鸿著,施杰译:《黄泉下的美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第1版,第136-145页。 三、汉镇的视觉与观念 从先秦到汉,美术史研究的着眼点似乎突然

文档评论(0)

wangyue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