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市场基金与利率市场化.docx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货币市场基金与利率市场化 2014年03月17日?17:24??中国金融杂志??? ??   巴曙松   ——从国际比较看当前中国货币市场基金争议   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引入不受利率管制的新的金融创新产品,这种增量改革式的利率市场化方案可以部分降低市场冲击,也可以激发银行的创新能力   如何看待当前货币市场基金的较高收益率?如何客观评估货币市场基金对银行体系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金融界广泛关注并且引起激烈争议的课题。要把握好这些问题,应当将这一变化放到整个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改革的大背景下考察;同时,与美国等有代表性的发达市场的货币市场基金走过的历程进行对比。   从金融改革角度看,利率市场化与金融产品创新是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为金融创新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定价市场化推动金融创新形式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在金融监管放松、价格波动加大的过程中,新的风险需要新的金融产品进行管理、定价。美国的金融产品创新贯穿利率市场化改革始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引入不受利率管制的新的金融创新产品,这种增量改革式的利率市场化方案可以部分降低市场冲击,也可以激发银行的创新能力,这与中国目前的情况存在相似和可比较之处。   美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兴衰   美国货币市场基金(Money Market Fund,以下简称MMF)的发展与利率市场化推进相辅相成。20世纪60年代末,在不断攀升的通胀压力下,居民储蓄意愿降低、存款增速下降,监管机构不得不考虑放松利率管制,吸引居民存款;20世纪70年代初,MMF以存款替代品的身份出现,不仅分流了有限的居民存款,还造成存量存款“搬家”,促使美联储实质性开启放松Q条例、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在接下来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的近十年“废除Q条例”政策推进期内,美国经济处于严重滞涨时期,为MMF的壮大提供了足够的时间。   发展概况:增速波动剧烈、与其他基金互为替代   在美国金融市场上,MMF作为低风险、高流动的投资工具,自诞生起就受到投资者的欢迎。MMF产品增速波动幅度较大(见图1)。在经历了利率市场化进程中规模每年增长55%~318%的爆发期后,MMF规模增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期回落至30%以下;受低利率环境等影响,2002~2004、2009~2011年甚至出现负增长。由于具有完整的支付功能,美国将零售MMF纳入M2统计口径。2001年零售MMF占M2的比例达到18.3%的高点,此后逐年下降,2013年12月约5.8%。MMF与其他开放式共同基金存在“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20世纪80年代,MMF是美国市场最受欢迎的基金产品,带动了整个基金行业发展;后期随着机构投资者壮大、基金产品丰富,MMF占比逐步下降。MMF与其他开放式共同基金间存在替代效应,两者增速变化方向基本相反。   兴起背景:利率管制的“Q条例”遭遇高通胀   早期美国银行业存款利率执行统一上限标准。根据《1933年银行法案》(Q条例)的规定,联储成员银行不得对“具有支付功能的存款”(活期账户、支票账户)付息;对“不具有支付功能”的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可以在管制利率范围内付息。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整体运行良好,通胀水平较低;利率上限“随行就市”屡次调整,银行、储贷协会等经营状况良好。然而,60年代后期,通胀高企,存款利率上限调整严重滞后,居民储蓄意愿不断下降。尽管1961年花旗银行推出了面向个人的大额可转让存单,储户可获得定期存款收益率同时不丧失流动性,但票面利率仍受Q条例限制,且面额较大,普通居民无力购买。20世纪70年代初,面对高达9%的货币市场收益率,华尔街的基金管理人将个人投资者的小额资金“集腋成裘”,参与货币市场投资并获得高于联储上限利率的收益,MMF产品应运而生。   驱动力:收益率正向驱动、银行账户创新与之竞争   美国MMF市场经历了两轮快速扩张,增速与货币市场平均收益率走势保持高度正相关。1972~1974年美国市场利率上行,利差不断创新高,MMF产品进入第一轮爆发式增长。1977~1981年美国经济出现更为严重的通胀,货币市场平均收益率一度高达19%,带动MMF连续五年净申购,是MMF第二轮高速扩张期。但当通胀缓解、利差收窄时,MMF增速便放缓甚至出现负值。   来自银行账户产品的积极创新延缓了存款向MMF迁移的速度。1982年的《加恩圣加曼法案》允许银行推出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在保留活期账户支付功能的同时可按货币市场收益率付息,且无须接受Q条例利率上限管制。MMDA推出伊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首个季度规模便达到3亿美元,直接拉低MMF的增长速度。但银行MMDA账户资金需计提存款准备金,投资范围也受到一定限制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自由职业者,从事文档的创作工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